法則一? 筆直站立,昂首挺胸
心理學上有一個心理現象,叫沉錨效應。
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這或許就是為什么在以前經歷過失敗的人會更容易失敗,因為我們在對自己做出判斷時,依據的也是之前的經歷,失敗的經歷也像是沉入海底的錨一樣。
在我們的心中有一個原始的“計算器”,它會根據你的表現對你做出評價。
如果你在失敗一次后,就像斗敗的龍蝦一樣一蹶不振,垂頭喪氣,那么“計算器”就會給你很低的評分,從而影響你的情緒和發展。
我們需要走出失敗者模式。
首先在體態上就要做出改變,要是你顯得失敗,那別人也會把你當作失敗者;而你要是筆直站立、昂首挺胸,別人也會用不一樣的態度對待你。
當然,我們需要的不僅是體態上的筆直站立,更需要精神上的筆直站立。
法則二??待己如助人
在生活中,要是自己的寵物生病了,我們肯定會悉心照料它們,呵護它們,直到它們的病好了。
可是,當我們自己生病時,卻顯得沒有那么上心,藥總是不記得吃,有時候連自己餓了,都不想做飯,就這么餓著。
這樣做或許就是在“懲罰”自己。
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茨威格曾說:人都過著一種雙重生活,既有對外界開放的光亮的一面,另外還有十分陰暗的一面。
而只有自己,是兩面都要經歷的,總是夾雜在混亂與秩序的邊緣。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人,并非白璧無瑕,所以不需要如此嚴苛地對待自己。
恰如其分地愛自己,是對生活最好的態度。
法則三??與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溫森特曾說:并不是所有的黑暗,都需要光。
如果在你身邊有一個生活一團糟的朋友,在幫助他之前,最好先要問問自己。
他是不是真的值得我去幫助?他為什么會身處困境?他真的想要重拾生活嗎?有時候,樂于助人并不一定是美德。
并不是每一個失敗者都是受害者,也不是每一個跌入谷底的人都想要努力往上爬。
忠誠需要建立在公平和坦誠之上,友誼則應該是互惠的結果。
和支持你上進的人做朋友,他們就不會容忍你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可以共同進步,彼此都變得更好;
而不上進的人則會嫉妒你的努力和成功,懲罰你的努力,比如給戒了煙的人遞煙,拉著你一起墮入深淵。
法則四??和昨天的自己比,別和今天的別人比
標準的存在非常重要,因為忽視標準、允許平庸的后果就是實實在在的失敗。
但是我們需要明確一點,人生并不是一場零和博弈,也沒有什么不成功,便成仁。
長大后,我們就會發現每一個個體都是最為獨特的存在,你在財務、親密關系、心理等層面的特定問題,都鑲嵌在你存在的獨特情境中。
你需要據此決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以及決定要放棄什么,追求什么。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集中注意力,改善現狀,不要總是盯著別人今天的成就,因為你從來不知道他人的過去是怎樣的。
你需要認清自己是誰、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會發現,解決自己特有問題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法則五??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的事
父母是社會規則的仲裁者,孩子只有先從父母那里學會恰當的行為方式,然后才能和其他人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互動。
管教孩子是一種責任,管教不是對不良行為的憤怒或者報復,而是仁慈和長遠判斷的謹慎結合。
父母需要做的應該是明確界限,小孩子就像尋找墻面的盲人一樣,需要不斷地前進和嘗試,然后才能發現邊界在哪里。
這同樣是一個在混亂中不斷摸索的過程,混亂中尋找秩序,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前進。
法則六??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間
生活很艱難,每個人注定要遭受痛苦和傷害,有些人會為此責怪世界,而有些人則學會善良。
我們無法改變現實,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
你可以學會以更好的方式面對它們,從而讓悲劇只是悲劇,而不會升級為痛苦的地獄。
那些可怕的焦慮、絕望、怨恨和憤怒都可能會消退,而你的內心也會將自己的存在視為一種真正的善,雖然脆弱但值得慶祝。
不要一味責怪,不要在整理好自己的人生之前就試圖去干預別人。
法則七??追求意義,拒絕茍活
每個人都有天性,而我們必須發現這種天性,只有與之抗衡,我們才能與自己和解。
我們都渴望自由,然而,完全沒有約束的自由實則是不自由,因為人人都能擁有那個“自由”,混亂會隨之而來。
所以,自由需要建立在約束之上。
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建立自己的生活規則,并一直堅持。
追求意義,拒絕茍活。
意義的出現表明了你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恰當地平衡了秩序與混亂,讓一切都實現了最好的可能性。
法則八??說真話,或者至少別撒謊
和對方說真話,并且是不帶任何偏見或是驕傲地說出你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兩人是處在一個平等的對話地位的。
撒謊只是一個開端,因為撒過的謊需要用無數個謊去圓,或許到最后,連你自己都要相信,你口中的謊言就是真相。
逃避或者說出真相,不僅僅是兩個不同的選擇,更是兩條人生道路,兩種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
所以,我們應該聆聽本真的聲音,做一個敢于說“不”的人。
如果你在應該說“不”的時候說了“是”,則會將自己變成一個在顯然應該說“不”的時候也只能說“是”的人。
直面真相,坦誠生活。
法則九??假設你聆聽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朋友在向你傾訴時,仔細聆聽就是最好的辦法,這會讓表達的人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的故事是重要、值得關注、可以理解的。
聆聽就是關注的表現。
假設你在與別人爭論時,也應該立即停止對話,定個規矩:
每個人必須先準確反映對方剛剛表達的想法和感受,直到對方滿意,然后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
聆聽自己,聆聽與你對話的人。不局限于已經擁有的知識,不斷尋求新知,這才是最大的智慧。
法則十??直面問題,言辭精確
忽視問題是一切分崩離析的前兆。
一個家庭或者一段關系,都是需要用心經營的,如果將一切不愉快的問題都掃到地毯下藏起來,那只會在爆發時給你猛烈一擊,而你,毫無反擊之力。
面對問題,我們需要精確分析,重建秩序。
精確性雖然無法改變悲劇本身,但是可以趕走鬼神。
當你通過精確的關注和語言來識別事物時,就能讓它們變成鮮活而順從的對象,使它們從與萬物復雜糾纏的背景當中脫離出來,變得簡單而有用。
一切只有被表達和澄清之后,才能變得清晰可見。
法則十一??承認現實,反對偏見
現實中的我們都是不完美的,我們需要承認這個既定的事實,但是在認清現實之后,找到前進的方向才是你需要做的。
不要總是抱怨自己為什么不完美,糾結于“為什么”永遠不會讓你有進步。
更重要的是——怎么做,怎么做才能讓自己比現在優秀,怎么做才能讓自己擺脫原來的自己,。
一切只有付諸于行動,才能超越自我,成為自己的英雄。
法則十二??關注存在的善
存在需要局限性,因為存在不僅是靜態的,它還是一個“成為”的過程。“成為”意味著成長或者變化,而這只可能發生在有限的存在中。
而局限性就意味著痛苦,我們總是有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這會使人有挫敗感。
如果生活要繼續,我們就不能總是盯著痛苦,可以學會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美好,平衡無法消除的痛苦。
細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讓你在身陷生活的痛苦時得以片刻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