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項目招人,一個小盆友在談及自己的缺點時說,說話太直,容易得罪人。
我說,這個不算缺點,重新說一個。……
為什么我認為“說話太直”不算缺點?這涉及到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一個我思考已久的話題:
我為什么要讓你感到舒服?
我為什么要讓你感到舒服?
我為什么要讓你感到舒服?(重要的話說三遍)
先分享我的三個小故事:
故事1:
我去一家傳統媒體做主編,整個團隊都消極怠工,我問為什么?他們說,因為不讓出差,因為即便做出好稿子,也得不到獎勵。
于是我出臺政策:只要選題重要,出差不受任何限制;優秀稿件最高獎勵5000元。
政策出臺前,老板擔心此舉會導致開支大幅增加,但政策出臺后,依然沒有什么人出差,依然沒有人努力去做好稿。再問為什么,有人回答,出差太累了,做好稿太累了。大家都打工,差不多就行了唄。
故事2:
我以前常去高大上的金融街。某次與兩個姑娘擦肩而過,聽見其中一個姑娘對另一個姑娘說,某某對自己太好了,要什么有什么,讓做什么就做什么,以至于自己覺得一點兒也不刺激,沒意思。
故事3:
有一個人創業,我曾給他提供過幫助。他希望我能一直幫他。我說,你愿意創業,我可以幫你。但是,創業的核心不是你名片上印著的創始人三個字,創業的核心是產品,你要能為了產品做得更好,禁得住質疑和批評。
最開始當然還聽我的,我幫著談了項目,找到上百萬的資金,也搭建了網站的原型。但后來,他就不再聽我的建議和想法了,因為他是“創始人”。他一直覺得我的問題和意見讓他不舒服,而且還覺得我“光說不做”。后來,我就不再幫他做什么事;再后來,他的錢花完了,項目就關門了。
三件事看似不搭嘎,但提出來一個問題,大家都希望環境更舒服點,但是,你想過沒有:
1、我為什么要讓你舒服?
企業要讓員工感到舒服,聽起來天經地義,但前提是這些員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值得企業這么做。
比如,創業公司的員工拼命加班,為了讓這些人不再分心,企業提供了宵夜和按摩服務。或者,像谷歌一樣匯聚了全球的技術天才們一起,為了不讓他們跳槽到競爭對手那里,谷歌把辦公室弄得比家里還自在。
這是努力之后的回報,而不是企業應盡的義務。換句話說,你可以認為Facebook才是天堂,但你先要能進入該企業,然后能生存下去。如果你根本就做不到,那就沒有任何意義。
那種認為“你照顧好員工,然后他們就會照顧好你”的想法是錯誤的。沒錯,確實有這樣的人,但大多數時候,你對他們嚴苛,他們還敬畏你;你開始照顧他們,他們就會抱怨照顧得還不夠。如果一家創業企業提供了免費午餐,他們就會說,別人還有加班補貼;如果你允許他們自己選擇辦公區,他們就會說谷歌還有辦公桌裝置費用……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他們永遠會要得更多,做得更少。
我在大學時每天到樓下給寢室打四壺水,你猜怎么著?我打了四年水,沒有人說“該我打水了”。
2、我們要在哪些方面變得舒服?
創業企業當然有必要營造更舒適的環境。但是不是為了員工,而是為了做事。
企業文化不是企業單純的對員工好,而是建立了更好的相處之道。我們是為了解決問題、成就偉大而相處在一起。這樣就明晰了我們相處時要做的事。
再比如,很多情侶并不懂得相處之道。如果你依著她,她會覺得無聊;如果你不這樣,她又覺得不對她好。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愛人的相處之道,不在于讓對方感到舒服,而在于讓彼此在相處時,能夠更自在更舒服。
怎樣做到這一點呢?就是承認我們是家的一部分,為此,我們需要彼此共同努力,去做好自己在“家”應該盡到的責任。這樣就不會把自己視為無所不能——沒錯,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但家也是有生命的。如果你把家作為最小單元去對待,你就是家的一部分,也許很多人就不會再像現在一樣,只顧著爭吵,而不去解決問題。
讓別人舒服,本身就是錯誤的。而是要讓我們在相處期間彼此覺得舒服。
3、你有哪些理由讓我這樣做?
就這個問題而言,我的理解是:如果你做到最好,哪怕整個企業都沒有文化,你還是會得到你應該有的獎勵的。
希區柯克在回答演員為何要這樣演的時候說:因為我給你發工資。就這么簡單。
小結:
“舒服”不是針對員工、不是針對個人,而是一種做事方法。如果你的核心價值就是把產品當成老板去服侍。要讓所有參與者在一起工作時,能夠在工作中感到流暢。那么大家在一起工作時就沒有長幼尊卑,一切以最好的創意為主,不必擔心“誰說話太直得罪了誰”,“哪個員工讓主管或者老板下不了臺”之類的破事,大家就會覺得舒服了。這時的舒服,才是真正的舒服。
而只有解決問題、取得成績、得到成長,大家才會真正感覺到舒服、痛快。無論對于創業企業本身,還是對于每個創業的參與者。
?本文作者趙博思,版權歸指尖兒(zhijianer.me)所有,轉載請注明作者、來源以及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