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比較喜歡讀書的人,曾經最愛讀小說。從古到今,有經典的,也有庸俗的,看的小說恐怕得以萬計數。小說看得多了,就會想自己動筆寫寫,寫過的不少短篇都收到周圍人的喜愛。所以我自己認為我自己是一個文筆很好的人,但是在我進入新媒體行業以后,每天都在寫大量的文章,卻鮮少有人說我的文章寫得好的。我曾經安慰自己,干貨型文章和小說不一樣,干貨型的文章可以給大家增長知識,但是卻無法讓大家感受到作者的文筆的好壞。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為什么女神進化論、惡魔奶爸這樣的大號寫出的文章,即便是干貨文,甚至是軟文都是那么的吸引人呢?
后來上了半撇私塾新媒體《故事結構》以后,我突然發現,一篇文章之所以動人是因為有一個黃金公式存在。而這個公式不僅可以適用于小說、電影這樣的故事類內容,也可以適用于干貨文、演講等理論類內容。好了,說了這么多,讓我們來看看這個黃金公式是什么吧
- 懸念(HOOK)
- 挑戰(ASK)
- 接受(Accetance)
- 各種情感的波折(Hurdles)
- 高潮(Answer)
- 理解(Jab)
每一個故事,都是先從懸念(HOOK)開始,然后主人公開始面對挑戰(ASK),之后我們之后主人公要下定決定接受(Accetance)挑戰。但是他還是遇到了各種波折(Hurdles),最后迎來了故事的高潮(Answer),我們在這個故事中得到了對世界的理解(Jab)。
其實這個黃金公式簡單來說他是這樣的結構。
Hook:一個為讀者留下懸念的標題(這個標題很有意思,它到底會說什么呢?)
Ask:引起讀者疑問的一個開頭(為什么會這樣呢?)
Acceptance:對你開頭的疑問進行解釋(這么說好像有點兒意思,我大概明白你要說什么了)
Hurdle:舉出一個例子,讓讀者更加明白你要說什么,用了技巧以后是什么樣的(哎,不錯呦)或者產生一個小轉折,讓讀者產生接下去要觀看的欲望(啊,為什么會這樣,接下來呢?)。
Answer:總結自己的結論。(明白了,感覺這個真的很不錯)
Jab:強調自己的結論和價值觀(我也要試試)
我打算用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萬能的故事結構。這兩篇文章都是高太爺在知乎上的高贊回答。一篇是 《為什么有些人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沒有學習,成績卻還是很好?》,另一篇是 《為什么有的同學家境不是很好,還不用功讀書?》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為什么有些人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沒有學習,成績卻還是很好?》的這篇回答。
Hook:為什么有些人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沒有學習,成績卻還是很好?(對呀,為什么有的人感覺沒有那么努力,成績卻比我好呢?)
Ask:作者說自己以前就是這樣的孩子,自己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直到自己去做了 IQ 測試,才發現自己原來是一個路人甲,最后我認為,學習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因為現在大家的努力程度都不高(為什么會這樣呢?)
Acceptance:分析自己的觀點(這么說好像有點意思)
Hurdle:舉例自己的例子和說明這樣做的理由(哎呦,好像不錯呦)
Answer:總結自己的結論:充足的時間+合適的方法,一個普通人也能無往而不利(明白了,感覺這個真的很不錯)
Jab:強調自己的結論和價值觀:最可怕的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低效的努力,卻能把自己感動!(果然就是怎么一個道理,自己不能低效的努力)
那《為什么有的同學家境不是很好,還不用功讀書?》這篇文章呢?
Hook:為什么有的同學家境不是很好,還不用功讀書?(什么呢?家境不好不是應該好好讀書嗎?)
Ask:上大學以前是一個很勤奮的孩子,上了大學以后就變成了那個家境不是很好,還不用功讀書的孩子。(什么會變成這樣呢?)
Acceptance: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所以很缺錢,打工有錢掙讓我很滿足。(這么說好像有道理)
Hurdle:大二的時候嘗到苦果,一度想要自殺(啊~什么會這樣)
Answer:如果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那他就不回去改變,不滿意是因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明白了,好像有點兒意思)
Jab:強調自己的結論和價值觀:見識到更加優秀的人,然后提升格局,完善自己!(果然就是怎么一個道理,自己也要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其實故事結構總體來說就是要讓讀者產生閱讀下去的欲望,雖然這樣看起來似乎有些死板,但是在我們開始學習寫文案的時候,這會為我們節約很多的時間。當我們有能力可以把玩文章的時候,這個黃金結構也許還有更多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