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下基層”的大力倡導下,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調研漸成常態。然而,部分領導干部卻把調研當成了“例行公事”,習慣機械地湊次數、走過場,浮于表面、淺嘗輒止,讓調研“虛有其表”,淪為了華而不實的“空殼”,失去本該有的價值與意義。
調研,本是洞察實情的“顯微鏡”、服務群眾的“連心橋”、推動發展的“指南針”。《荀子?大略》有言“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價值、能發揮作用的調研,應當如同智者般深入實際、扎根群眾,在基層的土壤中抽絲剝繭,挖掘出最真實的情況和癥結問題。古往今來,諸多深入調研的鮮活案例生動地詮釋了調研的正確“打開方式”。如,焦裕祿同志在蘭考治理風沙時,整日穿梭在漫天黃沙中,挨家挨戶與群眾嘮家常、問疾苦,硬是把風沙的“脾氣”摸得一清二楚,為根治風沙筑牢根基。又如,廖俊波同志在推動政和縣經濟發展時,走遍鄉鎮、企業的角角落落,敏銳捕捉到交通和產業等諸多短板,開出精準“藥方”,推動當地經濟步入快車道,充分展現了調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舉措、助力地方發展的重大意義與價值。
反觀那些“虛有其表”的調研,其表現形式可謂五花八門,帶來的危害亦是不容小覷。有的干部下基層如同“打卡游客”,背著雙手在指定地點拍照留念,拍完“到此一游”照便匆匆收場;有的干部提前讓基層準備“完美答卷”,調研還未開始,報告里早已填滿“精心打磨”的數據,仿佛基層難題能在辦公室里憑空消失;更有甚者將調研變成“擾民工程”,前呼后擁的車隊還未抵達,基層就已提前清場布置,群眾被要求統一著裝、排練發言,一場調研活脫脫成了“群眾演員招聘會”。這般流于形式的調研,獲取的信息如同鏡花水月,看似豐富實則空洞,根本無法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據。長此以往,不僅讓基層的“真問題”被層層掩蓋,發展陷入停滯,更會讓群眾對干部的信任大打折扣,嚴重損害黨群干群關系,與調研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要讓調研回歸本真,領導干部必須從思想根源上“正本清源”,始終秉持“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的深厚為民情懷,扎實認真地開展調研工作。調研前,要精心謀劃,制定詳細的“作戰圖”,明確目標、鎖定重點,帶著問題“出征”,確保調研工作有的放矢。調研中,要強化“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求知精神,多走“羊腸小道”、多聽“家長里短”,通過實地考察、隨機訪談、問卷調查等多元方式,廣納民情民意,讓調研真正接上“地氣”。調研后,要系統梳理、深入分析所收集到的各類信息,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的“施工圖”,讓調研真正成為聯通上下、助力發展的堅固“橋梁”。
此外,要強化監督規范,以健全機制為調研工作“保駕護航”。建立調研計劃審核機制,嚴格審核主題、范圍、方式和預期成果,確保調研有針對性與實際價值,防止“走過場”??椕苓^程監督網絡,通過突擊抽查、實地回訪等查看領導干部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工作情況,讓敷衍了事、形式主義的行為無處遁形。完善成果評估體系,既看調研報告質量,又跟蹤成果轉化應用情況,并將其與績效考核掛鉤,讓調研成為履職盡責的“硬指標”,以此推動調研擺脫“花架子”的標簽,蛻變為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真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