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六四二下。子之子曰孫。《說文》兒子的兒子稱為孫。在《爾雅》中屬于釋親部分。兒子地位低于父親,孫子的的地位更低。由此孫引申出順、遁的意思。這些意思的本字都是寫作孫。經傳中寫作“遜”都不是古文,不是本字。《說文解字》至部“

(孫至上下結構)”下解說:“從至,至而復孫。孫,遁也。”(意思為到了又逃走了。)這里寫作“孫”,而不寫作“遜”。由此可知,許慎《說文解字》中并沒有“遜”字。春秋經中有“夫人孫于齊”,“公孫于齊”。《公羊傳》說,孫也是孫,避諱“奔“,因此用“孫”來代替。《谷梁傳》中:“孫之為言猶孫也”。



注:1春秋經:即《春秋》,又稱《麟經》或《麟史》,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春秋》本指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后世不傳,此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兼歷史散文集。它作為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最初原文有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有序。就因文字過于簡質,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赤《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