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1-24 10:37
哈哈,你竟然是學中醫的。
呵呵真有緣分,看來同氣相求同聲相應此言不虛。
說到寫信的性格內斂,這個我沒有調查研究,所以沒什么發言權,但是我是欣賞靜水如淵的品格。為什么離中虛而坎中滿,只有收藏內斂,才有真才實學的積累,是不。
當然始終沉寂也是不好,外圓內方,相時而動才好,呵呵,靜與動就是一體兩面的事,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指導思想:)
現在二十多的年紀,都是艱難困苦的階段,環境當然不會很好,但是都沒關系啦,你應該知道明夷卦吧,這卦講的很好,內明而外順,以蒙大難,做到這樣就很好了,現在環境不如意,那就用晦而明,待時而動吧。
對了,要問個問題,懇請解答,中醫是怎么根據五行生克制化來診治病情呢,還有中醫看病時,用不用天干地支來代表的人體各個部位?
老師跟我講易醫同源,肯定有話題聊。
此致
敬禮
對了,教我打通任督二脈可好 ?
于亥月午日
時間:2013-12-12 23:18
我學中醫,但學得并不算很深入很透徹,所以只能粗淺地回答你的提問了。
說到中醫的五行制化,有點復雜了,簡單地說吧,首先要知道是哪五行,以及五行對應的五臟,也就是木火土金水,對應肝心脾肺腎。然后要知道五行的相生與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我想這些你可能都知道的吧)最后,假如一個人經中醫診斷為肺氣虛,出現氣短、聲低、乏力、咳嗽無力等癥,那么根據培土生金的原理,就可以補益肺氣的同時補脾胃,又因為火克金,要兼顧看看是不是心火過于亢盛,中醫里的木火刑金,也就是這個道理,這時還要清心火,安神明(心乃神明之主)。
說了這么多,也不知你是否明白,易醫同源,的確是,中醫里很多理論正是來自易經。我發現自己還挺會紙上談兵的嘛,學過的東西還未完全還給老師,呵呵。
中醫里并沒有以天干地支來代表人體,而是以陰陽表示,上為陽,下為陰,昨為陽,右為陰。陰陽是辨證的總綱領。至于打通任督二脈,我則實在沒有那個本事,甚至打通任督二脈這個題目本身我都還不能理解,更不能確立它的真實與可行性。可能是我懂得太少了吧,見笑了,呵呵。
真的很開心交你這個朋友,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