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區
昨日,消息傳來:“北師大珠海分校正式更名為北師大珠海校區”。多方核實后確認消息屬實。
珠海校區,并不是什么新詞兒,這片校園最開始的時候就叫“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
2002年4月,國家編制委員會特批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教育園區,編制名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
2003年,北師大將之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并報請教育部;
2003年7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出文件,批復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教育園區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學校類別被定為獨立學院 。
2003年9月28日,教育部復函北師大,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作為特殊情況,同意珠海分校02、03級學生學習期滿且成績合格者,頒發類似北京師范大學校畢業證書、學位證,內芯注明在珠海校區學習。
2004年由教育部批示正式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從建立之初的“珠海校區”,到2004年更名“珠海分?!?,其實是受到了教育部[2003]8號文《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的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的影響。
《意見》
一、本文所稱獨立學院,是專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
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按公辦機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級學院、“分?!被蚱渌愃频亩夀k學機構不屬此范疇。
四、試辦獨立學院要一律采用民辦機制。
六、獨立學院原則上應在申請者所在的?。ㄗ灾螀^、直轄市)范圍內試辦。
《意見》一出,當時作為獨立學院的“珠海校區”,似乎是不符合新機制(民辦機制),又不在北師大所在的直轄市北京(如浙大城市學院就與浙大同在杭州),因此沒法算作獨立學院,而只能算作“分校”。
這只是我從文件中讀出的信息,其背后包含的利益博弈我則無法看清楚。要知道,02、03年進入北師珠的師兄師姐們可都是超過一本批次幾十分的高考成績,在剛上大二的時候卻被告知“校區”變“分?!?,北師大不認了。他們的“北師大”畢業證可不是“教育部復函北師大,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作為特殊情況”這么簡單,而是靠著自己的“運動”和努力爭取回來的。
2004年,學校開始以“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钡拿x面向全國單獨招生,并堅持在第二批本科以上批次招生。于是04年之后的我們就一直自認為是“分校”人——雖然直到我讀書時的2010年左右,勵耘樓一角的樓名依舊寫的是“珠海校區”。
叫“校區”的時候一本批次招生,到叫“分?!钡臅r候二本批次招生。今天聽到要恢復“校區”,那是不是意味著以后也會恢復一本批次招生呢?
從高考成績看,我們這批二本線的“分校”人,似乎就成了“塌陷的一代”。
分數
今年仲夏時節,高考招生階段,北師珠傳來“喜報”:北師珠今年起在四川省一本招生!
作為一個從北師珠的畢業生,我不知道這有什么好喜的,只是感到一陣撕裂感,替那群來自四川的師弟師妹們。
當天府魚米滋養的那么多好白好乖的妹娃兒,頂著一本批次的分來到珠海,得知自己的同學、室友、好閨蜜高考成績普遍比自己少考了50分的時候,多少都會有一些撕裂吧?四川可是全國排名前五的高考大省,這50分在在省內一本批次分數段,至少夠他們壓死5萬人。
我為啥知道這種感受?因為同樣來自高考大省安徽,09年我頂著省內能上頂尖二本的分,到了珠海。我的大佬們告訴我,分校在廣東走2B批次(說好聽點兒的三本批次嘛)。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我并沒有被騙。我在報考的時候是知道這些的。在經過考慮,覺得能接受以后,我還是選擇了北師珠。只是,當你親耳聽著自己的親同學、真室友、好哥們這么說的時候,內心還是會有那么一丟丟撕裂感的。
話題回到“北師大珠海分?!闭礁麨椤氨睅煷笾楹P^”。這真的會像那些公號標題黨說的,“珠海會出現一個‘985’級別的高校么?”或者,說得克制一點兒,“北師珠明年真的可能一批次招生么?”
我看未必。即便今年四川省的招生給北師珠開了個好頭,也并不代表,明年北師珠就能全線(大部分省市自治區)一本批次招生。因為這既需要各省教育考試院的復函文件,也要看考生的市場選擇。如果你的分數能在省內上一所211,那么為何要舍近求遠,跑去珠海上一所建校時間不長、學校編制屬性不穩定的“校區”呢?
正常的邏輯應該是:雖然文件已簽了,董校長要建設“和本部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區”的話也說出去了,但是路還是要一步一步走。
我們學校有很好的硬件優勢;珠海這地方除了偶爾刮臺風,氣候條件相當怡人;近些年的辦學水平在穩步提升;本部的認可也給了一直在堅守的老師和同學們一劑強心針。
分校10周年的時候我去數了數校名石后的“百年廣場”上的大石頭,總共有20塊。其中兩塊已被刻上銘文,以紀念五周年和十周年的建校歷程。這意思就是,我們是想要把北師珠好好建設100年的。那么我們也可以不要急,慢慢來,用100年的時間,一步一步地成為“南方硅谷”吧。
也許,我們在建校50周年的時候看到母校的成就,會比今天在這里孤零零地聽到北師珠花“90點券”買了一張“改名卡”要有帶入感,也欣慰得多。
就算我們想得非分一點,北師珠明年就按985的分招生,真的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兒么?
先不說那些那些高考成績660+的學霸們進來之后,看到大二大三大四的“學渣”師兄師姐跟自己在一個學校時會不會感到“撕裂”。就從已經入學的學生角度考慮,引用目前在校師弟哈士奇同學的一句話:“真等985來了,我們有能力面對他們嗎?”因為我們從高中的時候就深知,那玩意兒跟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生物啊。
雙城
似乎從北師珠存在的那天起,“本部”就是一個揮之不去的詞。一方面“樂育樓”、“勵耘樓”都在本部都有道路名稱對應;另一方面,“北京師范大學”這六個字也確確實實是抹不去的烙印——雖然我們總是要在面試的時候強調并解釋何為“珠海分?!?。
北京和珠海,從來就沒有站在一個對等的位置上。但在北師珠人心中,它們就是雙城。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Charles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
03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與香港四大天王之一重名的某位師兄,向我描述他畢業找工作時提及“珠海校區”時所受到的微辭:“到底系唔系北師大嘅?你自己都港唔明”。而等到我畢業的時候,我的切身體驗告訴我,北師珠“出品”在珠三角一代口碑不差??赡苓@邊都是靠著改革開放白手起家的一代,認能力而輕門閥。北師珠的學生好用,能干,老板們自然就愿意要。
雖然有些“粗心”的HR在看到簡歷的時候還是會問出“作為一個廣東人,當初你是出于什么原因選擇去北京上學的呢”這種問題,但我們還是會很自然提醒他:“括弧里還有‘珠海分校’四個字,就在珠海?!笔畮啄辏瑹o論是第一批考600多分的學長,還是我們這些500分的“分校人”,都沒有為這括弧內外的,攏共十個字丟臉,不是么。
06級一位學長在校友群內留言:“本部一直沒覺得北師珠與北師大有關系?!蔽一貜停骸拔覀円矝]覺得跟本部有關系?!钡玫饺簝纫恍┬S训母阶h。
本部不認我們,我們不認本部;或者以后“校區”的時間長了,我們實力強了,本部認我們,師弟師妹們對本部也有歸屬感,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他們在皇城根下揮灑了青春,我們在珠海藍中度過了四年。
雙城的意義就在于:兩個城市,一開始就注定是不同的人生。而我們各自,都更愛自己的那個。
作為北師珠人,我們從來都知道自己是誰。且我們選擇北師珠大多不是沖著“北京師范大學”六個字來的。比如我,我的分在安徽離一本線就差幾分,省內準一本批次高校的漢語言專業我都可以選。但由于當年的我比較狂,自認為已經不用學漢語言,想學應用性更強的新聞學。可無論是安徽省內還是長三角地區,好的新聞學院校我夠不上,我夠得上的新聞學專業都是理工科學校內的。找了半本報考冊子,就北師珠的“編輯出版”我能上。在向父母確認了可以接受較高的學費后,我就報了。
其實,沒多少人會在意這個學校最后到底叫什么,我們根本不在乎“校區”還是“分?!?,因為影響真的不大。無論是校區還是分校,最后我們還是會叫它北師珠。
而對于“分?!睍r期的我們,我認為也根本不是什么“塌陷”的一代。我們用不丟人的成績上了一個不丟人的學校;我們支付著較高的學費,但這學校的硬件設施似乎也值得上這個價位。在那個長達三個月的漫漫暑假過去的時候,高考已經離我們遙遙而去。不過是一批十七八歲的少年,爭前恐后地長大。
那是最糟的時代,那也是最好的時代。
(圖 / 呼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