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七月安生》的電影,看完后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話說:
《七月與安生》有陳可辛這個老司機監制,曾國祥導演,拍得還不錯,兩女演員演員演技還在線,周冬雨妹子最近真是變美了,但還是差點勁道。最后反轉有點意思。當初看小說的時候,我一直是原著里的安生黨,內心覺得年輕時的周迅才是安生的最佳人選啊,不羈叛逆文藝少女,看電影時一直代入。而七月一直覺得江一燕很合適。雖然之前看過江一燕演過的同名話劇,里面演的是安生,但是我覺得她更適合七月,如《無處安放的青春》里的蒙蒙。
今天又翻出了這篇小說看了一遍,記得安妮寶貝的書,是高中時都會接觸到的書吧,被頹廢的情緒迷惑,長大了覺得以前看的安妮寶貝、郭敬明太矯情,但回頭看看這小說,我覺得還是寫的不錯的。而且當初那批青春作家,很多心情是貼切正在長大的我們的,確實引導了我看了更多文學作品,而《七月與安生》反復看了好多次,原著里有一句話說挺打動我的:“就像世間的很多事物。人們并無方法從它寂靜的表象上猜測到暗涌。比如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相遇。或者他們的離別。”
《七月與安生》的海報上的英文名寫著soulmate,宣傳語上寫著:愛人知己,仇人姐妹。七月與安生,花與愛麗絲,娜娜與奈奈,都是遇到了世界上另一個我,她們是暗涌的soulmate。
說白了就是一對相愛相殺的靈魂伴侶,一個是不羈沒有安全感的叛逆女孩,一個是安穩聽話的乖乖女。電影里的情節,沒有小說里的那么頹廢敏感,節奏明快很多,更多著墨于兩人同時喜歡上一個男友后的,心理糾結和沖突,而比較妙的地方是,改編了原著,用寫小說的角度讓七月和安生互換了遭遇和經歷,表面乖張的安生經歷了動蕩生活后選擇了安穩的生活,一直乖乖的七月選擇了離開家鄉去漂泊。結局也互換了,最后懷孕生子去世的是七月,而照顧小孩的是安生。
廖一梅在《柔軟》里寫過一句話:“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 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七月與安生,寫和拍的好的地方是,把兩個人女生那種友情里似是而非的了解與愛,寫出來了,而不是簡單的閨蜜撕X,人生最難遇到的就是那種暗涌的solumate,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能懂你的人。世界上大多數人于自己來講,只是無所謂的庸眾,真正能牽動你的是,是那個懂你了解你的人,你即使愛或恨她/他,但也只有她/他。正所謂我們“聊遍了所有萬千的臉色,還是在等一瞬間的心動”(by張懸《城市》)
但有時候,就是因為太過親近,我們最容易嫉妒和撕X的反而最懂自己的人,因為在那個人面前,也行你是最赤裸的最暴露的,太過敏感的占有欲,反而容易傷害對方。所以“為什么為何舊知己在最后變不到老友”,到后“來年陌生的都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兩個刺猬靠得太近,都會刺痛到對方。正如小說里寫的“突然她發現她和安生之間真的已經有了一條很寬很寬的河。她知道站在河對岸的還是安生。可是她已經跨不過去。”這條河就是時間和心境啊。
這不電影上了后,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熱議,是想做不羈的安生,還是安穩的七月。
七月的生活,是現實很多女生的選擇或情況,家境普通良好,乖乖上學念書交男朋友結婚買房生小孩,為未來小心翼翼打算著,讓所有人都安心;而安生的生活,是另類不羈的,出身不普通的家庭,打工漂泊自我,愛寫作畫畫交際,注重現在和當下,按現在的人說,是比較文藝或者作的那種,但是往往是這樣的人,身上充滿了鮮活和迷人的色彩,所以為什么家明會喜歡她的原因。
但是其實她們內心都向往著對方的生活,一個漂泊的人想回家,一個被安穩套牢的人最后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像七月媽媽說的,太折騰不一定不幸福,只是太辛苦,“女孩子不管走哪條路都會辛苦的。”對啊,成年人的生活里從來就沒有“容易”兩個字啊。我認識了很多如安生性格的朋友,最后都了27歲以后,都過上了七月的生活,結婚生子。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做安生,還是七月呢?或者你會選擇安生,還是七月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文為半間書房作者創作,版權歸半間書房所有,如要轉載請聯系我們
世界永遠有你未知的另一半,關注半間書房,一起去探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