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山人,大致地點是今天江蘇宜興的西南部,是江蘇少有的山區。我們都知道,山區交通不發達,那里的百姓普遍生活水平不高,尤其是古代那個飛機,手機都還沒有發明的年代。小陳同學家里自然也不例外,年紀輕輕的,就被迫外出謀生。
? ? ? 不過這小子運氣確實不錯,被當時還不是皇帝的蕭衍看中了,被任命為貼身書童。相比較其他侍從,陳慶之的一個優點就是精力特別旺盛。蕭衍年輕時對圍棋上癮,有時候一下就是一個通宵,跟今天的網癮少年和麻將大媽有得一拼。即使別的隨從都睡覺了,小陳還是很敬業,召之即來,來之即戰,而且棋藝應該還不錯,讓蕭衍很是過癮。所以蕭衍就越來越喜歡這小子,看他格外順眼。
? ? ? 蕭衍稱帝后,對這個陪伴自己多年的書童兼棋友自然也是大加提拔,讓陳慶之當了主書,就是主管文書的官員,每天的任務呢就是抄抄文案看看書,有時陪皇帝下下圍棋解解悶兒,日子可以說是過得相當的小清新。
? ? ? 不過我們的陳慶之不喜歡小清新,更喜歡重口味——他想帶兵打仗,體驗血肉橫飛的感覺。
? ? ? 但他要想帶兵打仗,有兩個非常難解決的問題。
? ? ? 第一個問題是陳慶之本身,據史書記載“其射不穿札,馬不能便”,意思就是說他一個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射箭連小木片兒也射不穿,力氣估計也就跟cxk差不多大,騎馬也不太擅長。射箭就算了,騎馬都不會,戰場上跑路都跑不了。
? ? ? 第二個就是當時的社會觀念問題了。時人普遍看中門第觀念,梁武帝蕭衍也是其中一份子。出門在外拼的就是爹,甚至不光是爹,爺爺,太爺爺,祖宗十八代可能都要拿出來比一比。你陳慶之又不是出身將門世家,又沒有工作經驗,誰敢放心地把兵交給你。
? ? ? 所以當陳慶之屢次向蕭衍提出自己想帶兵的意愿時,蕭衍覺得這小子腦子出了問題:你一個寒門出身的窮小子,讓你當主書已經是格外恩寵了,咋地,你小子還想上天了。
小陳的武將夢就這么被無情地破壞了。
? ? ?
? ? ? 不過我們都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很快陳慶之的機會就來了
? ? ? 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失敗后,選擇向梁朝投降。梁武帝就派陳慶之跟著胡龍牙一起前去迎接。估計蕭衍也是受不了陳慶之的軟磨硬泡,看這回也不用打仗,就把陳慶之派出去帶兵過把癮,省的這小子天天念叨著,都沒法陪自己好好下棋了。
? ? ? 但可惜,對陳慶之來說,帶兵打仗這件事就跟抽煙一樣,要么第一回嗆到喉嚨,產生陰影再也不抽,要么就是一輩子的老煙鬼。他不出意外地成為了后者。
? ? ? 很快,在陳慶之的不(軟)懈(磨)堅(硬)持(泡)下,他又接到了一個光榮但不艱巨的任務——護送二皇子蕭綜去徐州上任。
? ? ? 如果不出意外(注意這個詞),這次的任務應該同樣是一次公費旅游,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實在是一波三折,太刺激了。
? ? ? 北魏得知這個消息,派大軍兩萬人前去堵截梁軍。陳慶之看到了,就好像餓瘋了的人看到滿漢全席,如狼似虎地沖了上去。陳慶之手下有多少人呢?只有兩千人。我管你有多少人,我陳慶之的字典里就沒有“怕”這個概念。
? ? ? 于是,陳慶之出北魏意料地發起了突然襲擊,竟然大獲全勝,拿了個開門紅。正當陳慶之信心滿滿,準備再建奇功時,一個意外出現了,而且這個意外真的非常雷人。
? ? ? 正當兩軍相持的時候,蕭綜,蕭衍的這個活寶兒子,突然叛變,投奔北魏,理由竟然是他懷疑自己是被蕭衍處決掉的南齊皇帝蕭寶卷的兒子,而他要為父報仇,手刃“養父”蕭衍。
? ? ? 這個故事十分符合當今許多情感小說讀者的口味,實在是太狗血,太刺激了,電影都不敢這么拍。
? ? ? 但這個事情就是這么無厘頭地發生了。主帥臨陣倒戈,士氣自然一落千丈,梁軍開始大規模地潰敗,只有陳慶之帶領的部隊還能維持隊形,不慌不亂地撤退。
? ? ? 經過這件事,梁武帝也徹底發現了陳慶之的軍事才能,準備給他安排一個更危險的任務。就這樣,陳慶之最傳奇的一次軍事行動即將拉開大幕,他的威名也將響遍華夏大地。
? ? ? 公元523年,北魏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六鎮叛亂。在這次叛亂中,地方首領爾朱榮異軍突起,在剿滅叛軍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之后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兵洛陽,自立天子,把持朝政,成為了當時北方大地上實力最強的軍閥,也是北魏的實際掌控者。占領洛陽后,爾朱榮為了樹立威信,喪心病狂地將留在洛陽的文武大臣和宗王總共兩千余人全部殺掉,史稱“河陰之變”。
? ? ? “河陰之變”發生后,大批北魏高官和宗王南下梁朝,申請政治避難。當時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準備展示一下自己的菩薩心腸,就大筆一揮全收了,反正也不差這幾口糧。
? ? ? 前來避難的人中,有一個是北魏的北海王元顥。這家伙野心很大,一到梁朝,屁股還沒坐熱,就跑到蕭衍面前痛哭流涕,說只要陛下愿意幫我打敗爾朱榮,讓我回歸洛陽,立我為大魏國主,我愿意向梁朝稱臣。除了這個,估計元顥還和梁朝簽了不少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那是必須的,你看大清朝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哪次是不割地不賠款的,至于陛下您要哪塊地,反正現在都不在我手里,您隨便選,想要哪里點哪里,so easy!
? ? 梁武帝蕭衍對這個提議還是比較心動的,但這時的蕭衍已經失去了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對于這次賭博他其實是不太愿意接受的。不過他想了想,賭贏了自己統一中國,賭輸了也沒什么損失,還能讓北魏局勢更亂。既然元顥你小子這么上道,那老子就下點注吧。
? ? 不得不承認,蕭衍的賭品還是相當不錯的,秉持著“小賭怡情”的原則,他任命陳慶之為主帥,護送元顥回洛陽,還給他撥了一支七千人的隊伍。看,我對你小子不錯吧,上次只有兩千人,這次多了兩倍還不止。七千人,這個賭注確實不大,真挺小的。
? ? 當然了,我估計陳慶之聽到這個任命也是氣得牙疼,你讓我區區七千人去千里奔襲人家的首都,你也太瞧得起我了吧,陛下。但所謂優秀的革命者那是有條件得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偉大的無產階級陳慶之同志還是決定執行這個命令。
? ? 陳慶之雖然喜歡打仗,而且容易上頭,但他是個有腦子的莽夫,知道以區區七千人就想打到洛陽,等同于噩夢難度的開局。所以首戰他攻下铚城后,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就一直駐扎在此,按兵不動。他像一個老練的獵人一樣靜靜地潛伏在草叢中,等待獵物自己露出破綻,從而一擊致命。
? ? 當然,在陳慶之等待的這幾個月中,他也不是整日無所事事,和铚城人民魚水一家親。除了日常的魔鬼訓練外,陳慶之還加強了部隊的精神建設,經常開一些煽動性很強的講座,讓手下將士們熱血上涌,恨不得立馬打到洛陽去。雖然聽聽講座,手下士兵也不會一個變兩個,對部隊的數量增長沒有任何作用,但對于鼓舞斗志,平穩心態還是很有幫助的。我覺得就陳慶之這嘴皮子,放在今天干傳銷也是很有前途的。
? ? 有時候,運氣來了是擋也擋不住的。很快,陳慶之就等到了一個機會。
? ? 公元529年,山東爆發了刑杲叛亂,動靜不小,據說有十幾萬人。北魏中央軍事委員會對此高度重視,派魏軍主力前去平叛。此時,北魏都城洛陽周圍防守空虛,陳慶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在蟄伏了幾個月之后,他開始行動了。
? ? 在出兵前,他讓手下的七千人全部換上了白袍。這場景,簡直夠帥,夠炫。配上一桿梅子酒,頗有點常山趙子龍的感覺。
? ? 裝完酷之后,白袍軍就開始行動了。
? ? 陳慶之首先突襲滎城,守城士兵毫無防備,被白袍軍輕松拿下。
? ? 之后,陳慶之繼續攻打梁國(地名))的丘大千。守城的魏軍有七萬人,當然這個數據肯定有很大的水分,當時魏國總兵力也不過二十萬,丘大千這么一個正史上都沒啥名氣的人有什么權利能帶七萬人,估計一萬人差不多了。
? ? 說實話,陳慶之和丘大千還真挺有緣的,在前文的那場狗血大戰中,兩人就在戰場上碰過面,結果也可以猜到,丘大千自然是被陳慶之按在地上摩擦。對于兵力遠少于自己的陳慶之,他也不敢主動出擊,而是在城外修筑了九座堡壘。此時的白袍軍士氣如虹,從上午打到下午,午飯都沒吃,硬生生地拔掉了三座堡壘。丘大千一看,媽呀,白袍軍戰斗力也太強了吧,加上早年留下的恐陳癥發作,干脆就獻城投降了。
? ? 經此一役,白袍軍威名更盛,乘大勝之勢,一舉攻下考城,生擒濟陰王元暉業。接下來,更是一路向西,勢如破竹,大水崩沙,神擋殺神,無人可擋,一連攻下商丘,開封,沿途城池大多聞風而降。
? ? 北魏朝廷這時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急忙將新招募的七萬大軍派往滎陽,虎牢等地。滎陽和虎牢乃是洛陽門戶,這兩地一旦失守,那洛陽將無險可守。但滎陽方面的守軍將領楊昱還是很有能力的,以七萬人之力艱難地擋住了陳慶之七千人的進攻。雖然這么看起來有點不要臉,但在陳慶之面前能守住城池,還是值得鼓勵的。
? ? 陳慶之久攻滎陽不下,形勢越來越危急。此時北魏派往山東平叛的大軍已經在回來的路上,準備從后方夾擊陳慶之。到時候,面對北魏的降維打擊,陳慶之的部隊只能被壓成平面了。
? ? 越到關鍵時候,越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
? ? 大難臨頭了,陳慶之有辦法嗎?他沒有。
? ? 不過他還是繼續發揮了他高超的口才,再次在全軍將士面前發表了演說。
? ? 具體內容如下
? ? 一? 我們來的路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北魏人民恨我們入骨,恨不得將我們挫骨削皮。所以,大家趁早死了投降這條心吧,沒有用滴。可以看出來啊,白袍軍帥是當然很帥,但軍紀也不咋地,陳慶之也不是啥好人。
? ? ? 二? 我方只有七千人,而敵軍有三十萬人。這估計是陳慶之自己有所夸大,洛陽周圍的北魏主力軍隊加起來也沒有這么多,應該是忽悠手下士兵,激發他們的斗志。
? ? ? 三? 得出結論。現在大家只有玩命攻城才能活下來,不然等著變成肉餅吧。
? ? ? 這場演說我認為完全可以媲美二戰時期國王的演講。不管陳慶之自己信沒信,他手下的白袍軍在強烈的求生欲望的刺激下爆發出了驚人的戰斗力,向滎陽城墻發動了進攻。
? ? ? 由于之前收到援軍即將到來的消息,守城士兵精神十分松懈,沒想到梁軍會突然發動進攻,一時亂作一團,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沒過多久,滎陽城就被白袍軍踩在了腳下。
? ? 滎陽是北魏的軍事重鎮,儲存著大量物資。攻下滎陽后,陳慶之下令開放府庫,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 ? 但陳慶之的危機還沒有解除,山東的平叛大軍此時已經到了滎陽城外。
? ? 這時的陳慶之膽大包天,做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決定,親率三千騎兵突襲魏軍大營。所謂傳奇,就是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不敢做。陳慶之認為城外大軍疾行趕來,早已人困馬乏,而己方士兵酒足飯飽,士氣高昂,以逸待勞,正是出戰時機。
? ? 事實證明,陳慶之賭對了。城外的北魏士兵正準備安營扎寨,吃口熱乎飯,再好好跟陳慶之比劃比劃,看看你是真子龍還是假趙括。陳慶之滿足了他們的愿望,只不過缺少人道主義的關懷,趁北魏軍立足未穩就發動了襲擊。北魏軍的陣營被迅速沖亂,士兵潰逃,將領要么被殺,要么被生擒。
? ? 隨后,陳慶之揮師虎牢關。虎牢關的守將竟然不戰而逃。至此,洛陽城就這么赤裸裸地擺在了陳慶之面前。
? ? ? 虎牢關失守后,北魏孝莊帝大驚,連夜跑去了晉陽,向爾朱榮尋求幫助。
? ? 陳慶之就這樣順利解放了洛陽。這是繼東進桓溫和劉裕之后一百多年內,漢人軍隊再次進入洛陽城,只可惜也是最后一次。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陳慶之對洛陽周邊地區頻頻用兵,基本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地區。
? ? 據統計,從铚城到洛陽,陳慶之率領白袍軍,作戰四十七次,攻取了三十二座城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 ?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 ? 陳慶之和白袍軍的威名傳遍了整個華夏大地。
? ? 但很快形勢就急轉直下。
? ? 陳慶之的白袍軍只是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地區,北魏的最強軍隊,位于黃河以北的爾朱榮軍事集團毫發無傷,隨時準備進攻洛陽。這樣的情況下,陳慶之連忙上去請求蕭衍派出援兵。
? ? 但陳慶之左等右等,盼望著蕭衍的援兵早日到來。可惜他就是變成洛陽城頭的望蕭石,他也等不到一個援兵。
? ? ? 按理說,如此大好局面,梁朝只要乘勝追擊,與爾朱榮大戰于黃河,梁朝未必沒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可惜蕭衍眼睜睜看著這個機會溜走了。
? ? ? 對于這個詭異的現象,一般認為有兩個原因,
? ? ? 第一個就是重回舊都的元顥野心勃勃,生怕梁朝軍隊的壯大會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傀儡,所以背著陳慶之暗中上書蕭衍,說洛陽現在一切安好,不用派大軍前來。蕭衍竟然真的采納了這個意見。不相信自己的大將卻去相信一個敵國國主,我認為蕭衍的腦子大概是進了水吧。
? ? ? 第二個呢,就是蕭衍本人對于這個情況也沒有做好準備。畢竟他這次也只是小賭怡情,壓根兒就沒想有什么收獲,沒想到陳慶之這小子真是子龍轉世,韓信投胎,一路打到了洛陽。等到準備好了,最好的時機也就錯過了。照這么說,還是我們的陳慶之同志實在是太過優秀了。
? ? ? 但優秀也不能當飯吃,人家爾朱榮也不是廈大(嚇大)的,是加里敦(家里蹲)大學畢業的,連夜帶著十幾萬人馬直撲黃河以北的北中城,向陳慶之發動進攻。
? ? ? 一個十幾萬人,一個只有七千人,按理來說陳慶之怎么都守不住。但陳慶之再一次演繹了什么叫哥就是神話,哥就是傳說。
? ? ? 面對爾朱榮的洶涌進攻,白袍軍始終巍然不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硬生生地擋住了北魏軍十幾次進攻。時值盛夏,天氣酷熱,再加上北中城的局勢始終沒有好轉,爾朱榮心生退意,想要來日再戰。但手下將領極力反對撤兵,他們認為一旦梁朝援軍抵達,那么再想收復洛陽,就幾乎不可能了。
? ? ? 爾朱榮一聽似乎也有道理。他這個人有個習慣,遇事猶豫不決的時候喜歡求神問佛,他立即找到了軍中的劉半仙,請他算一卦。
? ? ? 劉半仙裝神弄鬼地算了算,異常堅定地說:十日之內,河南必平。
? ? ? 爾朱榮一聽,連老天爺都勸自己不要撤兵,那就這么耗著唄。
? ? ? 正好,這時他手下的將領從下游渡口找到了幾條船,又加急趕制了一批木筏,雖然一回只能運送數百人,但聊勝于無,就試試吧。
? ? ? 爾朱榮命手下悍將爾朱兆和賀拔勝率領數百精兵渡過黃河。守衛黃河南岸的魏奸安豐王竟然逃跑了。就這樣,爾朱榮輕松占領了黃河南岸,洛陽城近在咫尺。
? ? ? 得到黃河南岸失守的消息后,陳慶之嘆了一口氣,知道自己繼續堅守北中城也沒有意義了,于是帶著白袍軍渡過黃河,從東南方向撤退。
? ? ? 在退到嵩山時,陳慶之運氣不好,趕上山洪爆發,手下幾千名將士死傷殆盡。身后又有爾朱榮的軍隊追趕。陳慶之只好剃度出家,穿上僧袍,假裝成出家人。估計是受到篤信佛教的蕭衍的熏陶,他這個假和尚裝得還有模有樣,竟然沒被北魏士兵認出來。之后,陳慶之輾轉千里,受盡苦難,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 ? ? 回到建康后,蕭衍熱情地接待了陳慶之,對他進行了表彰大會,并大大提拔,然后高興地說到,小陳啊,沒想到你這么牛逼,仗打得很是可以啊,就是部隊名字沒取好,白袍軍,還是白跑了一趟。
? ? ? 因為蕭衍的不作為,本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伐就這么虎頭蛇尾地結束了。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陳慶之再也沒有打過大仗。直到幾年后,時任司州刺史的陳慶之在黎漿大敗東魏侯景軍,逼得高歡向梁朝遣使求和。這一戰也是傳奇戰神陳慶之的最后一戰,三年后他就與世長辭。
? ? ? 陳慶之區區七千人,千里奔襲,攻占敵國首都,譜寫了一首蕩氣回腸的壯歌,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傳奇戰神陳慶之和他的七千白袍軍,即使千載之下,仍令人神往不已。
一桿梅子酒,千軍萬馬避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