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高中畢業之后,再也不曾寫過游記。因為總覺得沒什么可寫的,我的人生似乎平平淡淡;總想著美好的東西反正就在我的腦海里,幸福的感覺總是不會變的。曾經我以為我和當年的自己沒什么改變,就是拿到了學位,增長了知識,我還是當年的那個我。
可直到有一天,當我靜靜地躺在宿舍小小的床上,在黑夜中呆呆望著我上鋪的床板,回想著我來北京這幾年求學的經歷,才發現原來我變了,變了那么多。才明白時間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跡是那么的明顯,突然間意識到有些事情如果不記錄下來,就會被淡忘,有些幸福如果不抒發出來,就會被磨滅。但是惰性是非常強大的敵人,好幾次想著要好好總結和記錄一下我的人生,但總只是一時心血來潮。那點小想法很快就會被忙碌的生活打斷、埋沒,一直就這樣懶懶的過著。
我把電腦的屏保改成我的年齡已經有半年了,看著我的年齡從22.0走到了22.5。同學們開玩笑一樣為我慶祝了半歲生日(主要是想改善伙食了),暗暗感嘆著時光飛逝,回想著我這波瀾壯闊的半年,暗暗下決心要記錄一下(還主要是因為老媽總是催著我要寫一寫,可能又看到誰家的孩子寫了啥吧)。
現在回歸正題,說一說我的溫哥華之行的起源。一開始是跟著學長做論文,然后投稿了,我就因為有些貢獻成為了第二作者,結果一投還給中了,所以就要去溫哥華開會。本來應該學長去,但是開會的時候,學長已經畢業了。所以就變成了需要我去參會做論文介紹。于是,這就促成了我溫哥華之行。
這次出行對于我來說絕對是意義非凡。我的父母都在醫院工作,常年無休,所以從小就很少有機會出去玩,所以我沒有過坐飛機的經歷。后來上大學,有過和同學一起出去玩的經歷,但也是兩三天比較近的周邊游。這次去溫哥華,創造了我人生中的好幾個第一次,我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國,第一次獨自旅行,第一次在公共場合用英文演講。最開始得知自己要一個人去的時候,內心是緊張和恐懼各占一半的。我一直是一個膽小的人,想的又多,總會在問題真正到來之前去無限放大我會遇到的困難,然后就會一個人焦慮恐懼。后來我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這種問題,開始學會進行自我調節,首先是想像10年之后,我所遇到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其次是不做過多的想像,著眼于當下能做的事情。所以我也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心態,逐漸的我對于溫哥華之行期待和興奮大于了緊張和恐懼。
從注冊參會到辦理簽證,從準備演講的ppt到準備出國的機票行李,三個月的時間,一點一點著手準備,每完成一步都伴隨著成就感。甚至于現在回想起來,我也覺得自己挺厲害的。可能這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對于我來說一切都是第一次,既新奇又緊張。隨著出發的日子一天一天臨近,我像夢一般的溫哥華一周之行就開始了。這次溫哥華之行就像是一扇驟然打開的大門,即使我已經知道門后頭是一個新奇的世界,但依舊是讓我猝不及防。
總的來說,我是一個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自一人的疏離感能夠讓人能夠沉靜下來思考,也能夠讓人體會到陪伴的可貴,在孤獨之后,可以更熱烈地回歸人群,去享受人群。我有很多次假期一人留在學校的經歷,但是獨自出去旅行還是第一次。獨自旅行真的是一種特殊的體驗,在旅行中能夠真真切切的面對自己,有一種我與世界獨處的奇異感覺,感覺世間所有的美麗都只屬于你。獨自一人旅行,少了能夠立刻分享感受的人,有些感嘆不能脫口而出去尋求共鳴,只能被暗暗藏于心中,慢慢發酵,風景與心情似乎更加深刻地被留在了心中。
獨自一人的旅程,少了能夠隨時交流的熟人,所以會嘗試著和同為旅人的陌生人交流。不同文化,不同年齡,不同的人生經歷,能夠感受到人生不一樣的風景。這次的經歷讓我有點愛上了獨自旅行,我可以不用顧忌任何人的想法和感受,去走自己想走的路,去看自己想看的風景。我可以進行詳細而緊密的行程規劃,也可以只是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我覺得如果有機會,我還會一個人去旅行,去和自己對話,去和世界交流。
溫哥華之行,一扇驟然打開的大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