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一則非常令人心痛的新聞:
某公司42歲的程序員歐某突然被上級領導“強制勸退”,公司給了N+1的賠償方案,但因為在股份回購上沒達成一致,歐某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憤而從高樓跳下,當場喪生。
從法律上來說,N+1的賠償當然“不違法”,大公司這點就是“牛逼”,不會讓你輕易找到瑕疵。但對具體的當事人來說,這點錢根本沒辦法讓他支撐多久。因為家里有4個老人+2個大人+小孩上學。有人說,以他的資歷重新找份新的工作并不難,為什么要走絕路呢?要我說,42歲的高齡,從事的又是程序員這行明顯吃“青春飯”的事業,想要再找一份不錯的新工作難度是非常大的。
我們已經處在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即便同樣干的是IT行業,不同領域對崗位的要求都可能完全不同。
拿我來說,是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運營,招聘要求:1、了解各個社交媒體最新趨勢和玩法,有網感。2、能根據實時熱點策劃出爆款活動或者輸出爆款內容。3、懂財經(尤其是股票)的專業知識并能持續輸出優質內容。
總結起來就是:能寫、懂股票、會策劃,有創意。
你看,只會寫文章可不行,不懂財經也寫不出來財經類的文章吧。好,你會寫也懂財經,但不懂新媒體內容的傳播屬性,寫出來關于財經類的文章也根本沒人看。
哪怕都是運營,不同領域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不一樣的!
而且越是大企業,分工就越細致,員工干的活很可能只是無數個環節流水線中的其中一環。所以,你的可替代性很高,價值便降低;另外,也意味著你過往的經驗在新環境中根本不值一提。單從這方面看,歐先生的選擇就不多。(ps:我如果下一家公司面試的是美妝類的互聯網公司,我在這家公司經驗就沒用)
因為年齡和所謂的經驗(歐先生42歲),要求高薪。可對企業來說,完全可以招比你年輕、比你能熬夜加班,要求薪水還比你低很多的年輕人,憑什么要你?
越是高速發展、分工細致的社會,這種情況越突出。那怎么辦呢?
今天不僅是商品過剩的年代,也是人才過剩的時期。也就是說,每一個崗位的求職者所擁有的技能,相比它所需要的,是綽綽有余,以至于博士生只能做碩士生的工作,碩士生做本科生的,而一些本科生則找不到工作。在很多行業里,大家都只是辛辛苦苦掙一份糊口錢罷了。要想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在你我身上,就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稀缺的人才。
至于怎么做到這一點,你有想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