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據(jù)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shù)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17][18]

因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老子別名:老聃、李伯陽、太上老君

國籍

周朝春秋時期陳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他關于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于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

老子

老聃長壽,一百零一歲仙逝,鄰里皆來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老聃好友秦佚來吊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于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閱讀: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
    暖陽_1332閱讀 183,678評論 4 81
  • 老子是誰? 老子到底是誰?《史記.老子傳》里所記錄并沒有說清楚老子到底是什么人,一會說是老萊子,一會說是周太史儋,...
    sonetlys閱讀 7,034評論 57 25
  • 這兩天身邊朋友和鄰居有兩個經歷讓我有一些想法。 經歷1昨天,一個朋友騎車撞人,被對方給打了,朋友這一方七個人,那邊...
    桑老四成長日記閱讀 1,125評論 0 1
  • 今天周五,下午微課堂的主題是《人生規(guī)劃描繪你人生藍圖》 看到這樣的一個主題,我很期待!今天為我們做分享的是我們前進...
    憶紅雨閱讀 640評論 1 2
  • 1 [self.view addSubview:titleLable]; [titleLable mas_make...
    然亦傘閱讀 75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