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的沖泡溫度是80-85°,茶水比是1:50,即 3g 茶葉沖泡 150ml 熱水,相對應的 喜歡 300ml 杯子的 茶友 就可以 投放 6g茶葉,
看到這里有沒有覺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綠茶作為六大茶類之首,雖然有一個水溫和茶水的標準,卻沒有在 沖泡正確性 和 便攜 上面著重推廣,各個地區的茶協會重心在包裝文化屬性(背后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上,卻很少從消費者角度去考慮,如何讓消費者方便,正確的 品嘗茶葉 真正的 味道,
試問在沒有相應器具的情況下 普通消費者 如何把握茶葉和水的重量,水溫?綠茶不像烏龍茶,小包按量分裝,普通的 蓋碗 或者 功夫茶壺 ,水溫一百度(水開)沖泡,出水,到消費者手中還原茶葉的味道 幾乎無門檻,
反觀 咖啡文化 的 推廣,不同的沖泡方式,虹吸,手沖,自動咖啡機,意式濃縮等等均有相應的器具和沖泡步驟帶領消費者品嘗咖啡原本的味道,
舉例手沖咖啡,標配:磨豆機,電子秤,細嘴壺,溫度計,過濾,有了這些器具再按照幾個步驟就能輕易的制作一杯味道相對準確的手沖咖啡,
這樣的推廣模式也帶動了周邊產品(器具)的消費,
咖啡文化的推廣是便攜,可重復步驟,降低消費者接觸并深入這個文化的門檻,它也可以做到很高的單價,并且很多很多的相關產業,而我們的茶葉文化一直在往很玄乎的境界走(文化屬性),人生,成敗,得失等等,結果就是年輕人都在喝咖啡,而 茶葉 變成了一定年齡的人才會去接觸,并且又要云里霧里花很多的時間精力才能入門,
其實 綠茶 文化完全可以推廣:溫度計, 電子秤,玻璃杯 的 “新手也友好套裝”,讓每個茶友都能輕松的沖泡好一杯標準模式的綠茶,
這也是能提高茶葉品鑒能力的途徑,用相對正確的溫度和茶水比例喝到一個茶的原本味道,
另外,在方便沖泡方面,綠茶的分裝能不能做透明的立體茶包,既能看到完整的茶葉舒展又能在沖泡完直接丟棄茶包,讓沖泡更便捷,思路來自掛耳咖啡,其實掛耳咖啡的思路不就是茶包?
我們有很多很好的產品,但是在推廣這一塊,思路還是過于局限,其實可以多借鑒,多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
茶文化的推廣其實就在年輕人市場,可以從咖啡推廣 借鑒 的是 方便,可復制,可重復步驟,茶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價格對應,而是口味,品鑒,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