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的瑣事好像有一種魔力不知不覺讓你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好像籠子里跑圈的老鼠,拼命奔跑卻一直在原地。其實這樣也沒什么,只是我想跳出其中,過了三十幾年這樣的生活了,如果說前面的幾十年是家庭和環境的影響決定了我的人生,那么后面幾十年的人生呢?還要把責任丟給原生家庭,丟給環境,丟給小我嗎?
如果不去改變,相信未來的歲月,自身的狀態和之前比,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既然這樣不如來點不一樣的吧,看看人生會不會有不同。于是我走進了個人成長領域。
2
在做自己的CEO的課程中,不斷的被“以終為始”的觀點所撼動,每次當我以為我找到了“終”時,很快發現那都不是終。寫的周計劃,日計劃也十有八九不是按照計劃來,能完成一半就是高的了。沒有完成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拖延,也不是因為忘記,而是因為總有之前我沒有想到的任務出現,而新的任務優先級總排在了計劃之前。
原本為解決一個問題,然后跳到了另一個問題,然后跳到更遠的問題,最后丟掉了之前的問題,或者把事情起個好多個頭,多頭任務并行,最后掉入一個也沒有做好的窘迫。(留白工具沒有用好啊。)
我的行動力較強,本來這個是優勢,可如果想不明白或者思考不到位,再加上強的行動力就是很糟糕了,可能會這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最后自己都找不著北了,長板反而變成了短板。
3
我想梳理思維,讓自己人生有策略,規劃有目的,做事有思路、執行有套路,能把事情想明白想透徹,既要站的高看的遠,又能接地氣的執行。于是為了把事情想清楚,積累和轉化價值效能更高的這個目的,我選擇建立自我管理系統這個手段。
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把這個目的忘記了。幸好老大最近一系列的文章,頻頻打臉,最后老大決定停下來閉關搞戰略,是最后把我敲醒的稻草。為什么就不能停下來想清楚?最早離開起跑線的未必最早到達理想的終點。我們每次出門旅行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做攻略和準備,為了幾天的旅行耗費幾天甚至更久的時間去做前期的準備,為什么設定一年的目標就可以分分鐘的搞定,甚至未來幾十年的戰略也是一兩天就敲定了?這里面拍腦袋的成分有多少?
我總是跟自己以太忙的理由,很少花時間在周計劃月計劃上,哪怕寫也是30分鐘就搞定,說懶的思考也好,不知道如何思考也罷,總之用在思考上的時間少之又少。我越怕浪費時間,反而越忙,效果也越不好。要跳出人生的老鼠圈首先就是要先敢于停下盲目的奔跑,而我之前就是一直不敢停下來,做事情常常火急火燎。這里順便發現自己一個錯誤的認知需要更正:總以為開始行動的時候就是事情狀態轉好的開始。因此我總趕在立馬行動,其實事情是否轉變,轉好還是轉壞不是從行動的時候開始,而是從認真思考開始,想的越清楚,思路越高級往正確的方向上發展的概率才越大。擁有更高視野范圍,試錯的成本更低。以終為始是任何創造的第一步,先智力創造,再體力創造。
4
在目標管理中定個目標然后達成,目標從戰略中來,那么這個定目標不能是拍腦門定的目標,戰略也不能是拍腦袋想的戰略,一定要以終為始,和自己(相關干系人)反復溝通,再和導師確認后得出的。
你從哪兒來?
我從渾沌中來
你是誰?(身份界定)
我是一個不斷積累幸福能量,掌握自己生活的勇者。
我現在在哪兒?(出發點)
- 亂:焦點、次序、準則、思維方式、行動管理混亂無重點的狀態。
- 環境亂,東西亂放,每天都會找不到東西,桌面圖標滿屏,碩大沉重的背包還是感覺不夠用。
- 思路方式與行為方式沒有章法。要改善的地方太多了,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學習方法、認知刷新,信念修正……,孩子的飛快成長與時間的流失帶來的焦慮與不安讓我心亂如麻。
- 原則不明,原則性不強,行為邊界模糊。
- 不再長時間內耗,哪怕狀況很糟糕,明白內耗沒有任何幫助,積極主動才能帶來轉機。
- 比之前更能接納自己與他人。雖然偶爾還是會抓狂,但比之前有所進步。
- 心智開啟了,在刺激和回應之間開始擁有選擇權,雖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做到如此,但是已經在往這個方向去發展了。
你到哪里去?(目的)
我要去高能高效的價值孵化地,擁有更多更廣泛的自由度。我想通過不斷的積累自身價值,轉化價值,讓生活更加幸福愜意。
怎么去?(思路)
- 建立一個完善高效的自我管理系統,學習自我管理的理論知識,期間梳理自己的現狀與不足,制定策略,然后按刻意訓練的方式逐一擊破重建。
- 目標管理系統,學習理論知識并體驗與實踐,不以完成作業為標準,而是先跟著課程的進度,梳理出自己目標,并按照課程內容去落地實踐,達成目標為標準,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輸出簡書文章梳理思路,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積累實踐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