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便抽空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刪除了微信通訊錄里的僵尸聯系人(即加過好友之后從來沒有互動過的人),二是把手機里的照片導出到網盤,按年月的順序整理好,竟然也有三年多沒有整理了。
結束之后發現整個人為之神清氣爽,好像一間許久沒有打掃的雜亂務必的房間,瞬間變得井井有條那般舒爽。
不久好友發來消息吐槽:向來相處友好的一位女友,最近脾氣愈發乖張跋扈,整天擺著老娘天下第一的姿態,忽而對身邊的同事好友數落鄙視,忽而各種萌妹子嬌羞狀,試想一個將近30歲的姑娘成天以自我為中心,她還能交到知心朋友嗎?
好友對此非常苦惱,繼續和這個姑娘做朋友吧,時不時會收到類似“你好懶啊”“你不是很窮嗎”“你怎么這么不要好”的一萬點傷害;跟這個姑娘撕逼吧,又拉不下臉,礙于往日情面。痛苦不已。
我告訴她,拒絕并沒有想象中可怕。就像我刪除那些從不聯系的好友,就像我刪除占著手機內存一無是處的陳年舊照,當你做出斷舍離的決定時,你會發現掃除的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障礙,而是心靈上的垃圾。
很多人都舍不得丟舊物,這種心態能夠理解:扔,意味著跟過去劃清界限;不扔,實在想不出除了懷舊以外的任何用途。在這種反反復復的糾結中,舊物始終占據著我們的(心靈)空間。直到新事物新思想進入的時候,竟然沒有容身之處。繼而再次陷入扔與不扔的死循環,也就是不開心—— 積累垃圾—— 更不開心的行為模式。
比起扔東西,梳理身邊的交友圈更不容忽視。有幾件東西我們一定要學會舍掉——
舍掉總要顧及他人的想法
也許你有這樣的經歷,在人群中說話會臉紅,會常常有些話到嘴邊生生咽了下去,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好,怕有些話說出來會讓對方尷尬。
下一次,表達出來試試看,你會發現,你一下子從封閉的自我意識和羞恥意識中解放出來。你會意識到,與人交談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請你告訴我”,當你想了解什么事情的時候,不妨直接這樣請教對方;“我很欣賞你”,當你想和對方成為朋友的時候,也不妨將這樣的善意和盤托出。
相信我,沒有人會討厭一個愿意“袒露心聲”的人,倒是你的扭扭捏捏,欲言又止,容易傷了感情。
舍掉“情投意合”
能與“情投意合的人”在一起,時間總是快樂的。能有一個“情投意合”的團隊一起工作,一起奮斗,總會讓人感到萬丈豪情,驚喜不斷。
可是,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人與人之間也沒有所謂100%的契合,過分的追求情投意合,會讓你失了個性,成為一個不自由的人。
而這種不自由,終究會轉化成你對彼此的不滿意,最終選擇離開,所以,舍掉“情投意合”,承認差異和個性,你們會走的更遠。
持續不斷地審視關系,“當下的自我”的輪廓便會越來越清晰。這種變化會同時發生在精神層面和物理層面。存在我們周遭的各種物品,反應的都是我們的內心,也是自我印象的投射,自我關系的證明。
有些人有些事要成為過去,要隨風而逝,而你,無論你是否愿意,你總是要走向你今天當下的生活的。你的生活只能在此時此地,而不可能在別處發生。于是,你就可以更坦然地跟過去的囤積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