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講了彼此共贏,首先進行沒有評判的觀察表達,然后表達我們的感受和需求,最后提出可執行的請求或啟動彼此共贏的找尋。《【父母語言魔力2】與孩子溝通的彼此共贏法》
那如果上面這些都做了,我們也做好了約定, 但孩子卻沒有遵守約定怎么辦?
1,消除孩子的不信任和抗拒心理
一開始我們在使用這些方法的時候,可能突然的轉變,讓孩子們驚訝和試探。
處理這些不信任和抗拒心理的最好方法是,我們先暫停想要解決問題的想法,試著去理解孩子所想要表達的意思,鼓勵孩子更多地表達他們的感受。
當孩子的情緒有了一個出口,就會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孩子們仍然有所懷疑,不愿參與,我們可以再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O“我真的希望找到你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O“我們不是想讓你就聽我們的,當然,我們也不想讓步。”
O“我真的也很煩家里的這種矛盾。我想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
O“我真的希望你試一試。 讓我們來看看它效果怎么樣。”
通常,這樣講可以消除孩子的不信任和抗拒心理。
如果還是不行,爸爸媽媽們可以暫緩一兩天,然后再去嘗試。如果你一開始懷疑這種方法是不是管用,那想想孩子也是這樣懷疑的。
那有伙伴可能會問了,如果孩子沒有遵守約定,怎么懲罰?
這里是建議還是盡量避免提出懲罰。
首先,我們希望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再也不想用懲罰,哪怕懲罰是由孩子自己提議的。
其次,信任的態度能夠帶來更多回報,信任孩子的想要讓情況編號和他正直誠實的品質。
有很多孩子是這樣講的: “當我感到被信任時,我就不容易辜負這種信任。但是如果我覺得我的父母或老師不信任我的時候,我就有可能去做他們認為我已經做了的事。我在他們眼中已經是壞孩子了,我已經是個失敗者了,那么我為什么不干脆那樣做呢。”
如果一定要制定懲罰的話,要解釋清楚規則的意義是保護更多人的權益,同時讓雙方都需要對約定承擔責任,也就是爸爸媽媽也要有沒做到怎么辦的規則設定:
例如如果孩子回來晚了晚飯就趕不上只能餓肚子了,如果媽媽沒做到開始了嘮叨,孩子可以提醒媽媽記得約定,而媽媽不能惱羞成怒,這樣才不失公平。
但我們更多的應該假設孩子將會執行雙方的約定。
這是這種新方法的一部分:對彼此的信任,相信對方會履行承諾,信守諾言,遵守約定盡到自己的本分。
只要談到懲罰,就會傳達不信任、懷疑、猜疑和悲觀的看法。
這并不是說孩子永遠都會遵守約定一一他們不會一直這樣的。
它的意思是父母應當假設孩子是會遵守約定的,“直到被證明有罪之前都是清白的”或者“在被證明不負責任之前都是負責任的” , 這是推薦原則。
2,找到未遵守約定的根源,重新討論
孩子有時候不會遵守承諾,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是他們破壞約定的一些原因:
1.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承諾的東西難以實行;
2.他們在自律和自我指導方面沒有太多經驗;
3.他們過去太多依賴于父母的權力,來對他們進行約束和控制;
4.他們可能忘記了;
5.他們可能在對新方法進行試探 ,測試一下爸爸媽媽是否真的說到做釗,看看自己是否能違背承諾而不會被發現;
6.他們當時可能僅僅是因為不喜歡以前那些讓人不舒服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那怎么直接又坦誠地面對不遵守約定的孩子呢?
關鍵是向孩子發出"我看到、聽到、發現...+我的感受”的信息一一不是責備,沒有貶低,也不帶威脅。
此外,父母應當盡快與孩子進行正面交談,談話可能是這樣的:
O“你沒能遵守約定令我很失望。”
O“我很詫異,你沒有遵守承諾做你該做的事。”
O“嘿,吉米,我遵守了約定而你沒有,這讓我覺得對我非常不公平。”
O“我以為我們都同意 ·但是現在我發現,你并沒有履行你的義務。我不喜歡這樣。”
O“我希望我們能把問題解決掉,但它無疑沒有被解決,這讓我感到生氣。
這樣的“我一信息”會激起孩子們的反應,可能會給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幫助你了解孩子違背約定的原因。這時也需要進行積極傾聽。
最后,父母必須明確的是,在“彼此共贏”方法中,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負責,每個人也都值得被信任。
所達成的承諾應當被履行:“我們不是在玩游戲-一一我們是在認真嚴肅地嘗試考慮彼此的需求。”
這可能需要真正的自律、真正的誠實,真正的努力實踐。
根據孩子無法遵守承諾的不同原因,父母可能會發現有必要對問題進行重新討論,并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3,忘記承諾或找不到彼此認同?
如果是孩子忘記了承諾,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找到一些方法,來幫助他們記住自己的承諾。
父母可以提出問題,討論應當怎樣做才能避免下一次忘記:
他是否需要一個時鐘、一個定時器、一個字條、公告板上的一條信息、手指上纏一條線、一個日歷、在孩子房間掛一個標志?
父母該不該提醒孩子呢?
父母是否應該負擔起責任,告訴孩子什么時候,應當履行什么承諾?
不!
這樣除了會給父母造成不便外,也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從而減緩他的自律和自我責任態度的發展。
提醒孩子履行承諾,等于溺愛他們,還在把他們當成不成熟、缺之責任感的人。
而且他們會一直成為這樣的人,除非父母立刻開始把責任交到孩子手上,這些原本就是屬于孩子的。
那么,如果孩子有疏忽了,就給他發出一條“我看到、聽到、發現...+我的感受”的信息。
還有人會說:“如果我們都找不到可以接受的辦法,怎么辦?"
這可能是大家最常擔心的一個問題。
這種情況可能會有,但很少,如果很多,基本是因為我們還保持這非贏即輸的權力斗爭的思維模式。
這種情況下,除了繼續討論,再找更多辦法,和暫時暫停解決問題,第二天在嘗試,還可以表達你真的想讓大家都接受的強烈愿望。
例如: “加油,肯定會有一個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再來努力,一起找到一個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我們已經探討了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嗎?” “讓我們再努力試試看吧!”
將困難拿出來,試著找找看有沒有一些潛在問題或“隱藏的事”影響我們解決它。
我們可以說: “我想知道,是什么阻礙了我們找到解決方案?” “還有什么其他事情,沒有講出來,但是在困擾著我們嗎?”
通常,這些方法中的一個或幾個會起作用,問題解決會重新開始。
這個過程一定要多些耐心,如果我們忍不住又回到以前的習慣里面去,孩子會認為自己被騙上當了,下一次你再嘗試用這些方法的時候,他們會更加懷疑、不信任。到時就要花費更多的耐心和精力!
下節預告:說教的弊端以及何時能運用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