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對魚說
我愛你
來吧
來岸上吧
讓我來保護你
辭掉你水中的工作
在旅游中升華自我
告別那水中的污濁
讓天空凈化你的魂魄
魚對鷹說
海洋更美
你愛我就應該來到我的海洋里
來看看這富饒多彩的生命搖籃
這里的鷹和魚 ,兩者屬于不同的介質空間里的物種,但是鷹屬于天空,就認為魚到了天空會更自由,殊不知魚更需要的是水;魚屬于大海,認為鷹更應該來到美麗的海洋,這樣才算愛,殊不知鷹更需要天空。
鷹和魚的這種思維方式,即是它們自己的思維投射,即“我”認同的東西“你”也應該認同,如果達成了認同,相處就會比較愉快,如果一旦投射不成功,那就是一種相互殘殺的相處方式了。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一下通常我們相處起來有摩擦,不那么讓人愉快的關系,往往都是因為投射的不成功,因為發(fā)出投射的人會自戀的等待對方的認同,如果不被認同那就會破壞關系。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游戲,沉浸在這種游戲中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系,但他們在親密關系中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只關注對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
投射性認同的游戲中藏著這樣一個句式:“你必須如此,否則……”,這也是一個威脅性信息,完整的表達是:“我以我好的方式對你,你也必須以一種特定的好的方式對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那么有哪些讓人相處起來讓人不舒服的投射性認同呢?一共有以下4種:
1:權力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2:依賴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如此無助,你必須幫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3:迎合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總順著你,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4:情欲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這么性感,你必須滿足并對我好,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權利性投射的扮演者是:支配者
分為:刺裸裸支配者? 和溫情的支配者
所謂的赤裸裸的支配者,他們甚至都不愿意用“我對你好”這個借口,而是直接表達“你必須聽我的,否則我會讓你付出代價”;而溫情的支配者,在表達支配欲的時候,會使用“我是為了你好”這一借口。
很多支配者既是赤裸裸的,也是溫情的。在某些人際關系中,他們懶得披上那溫情的面紗,而是直接使用已經擁有的權力或暴力,迫使別人服從意志;而在另一些人際關系中,他們則會溫柔很多,在迫使別人服從時,會同時傳遞“我是為了你好”的信號。
形成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謝爾登·卡什丹在《客體關系心理治療》一書中總結了兩個常見的原因:
1. 這樣的人童年時,他們和父母的關系是顛倒的,他們的父母是脆弱的依賴者,不僅不能照料孩子,反而要孩子來照料自己。因此,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成了一個大人,并從照料和支配父母的過程中獲得了自己最初的價值感。長大了,他們便渴望重復這種關系模式。
2. 支配者和媽媽有過嚴重的分離,或者媽媽對他們的照料嚴重欠缺,這讓他們對現(xiàn)實媽媽極端不滿,而在心中勾勒了一個永遠不會離開自己的愛人形象。長大后,一旦愛上某個人,他們便會把這個形象強加在這個人身上。因為他們童年時嚴重受傷,所以極其懼怕分離,而戀人的任何獨立意志,都會讓他們擔心分離,所以他們會盡一切努力打壓戀人的獨立意志。
依賴性投射的扮演者:依賴者
依賴的投射性認同表達的含義是我很無能,你很強大,我必須尋求你的幫助。
形成原因:
對于嚴重的依賴者而言,依賴是他們最初和父母獲得親近的方式。他們的父母都是嚴重控制型的,或者說他們的父母都會使用權力的游戲,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當孩子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會非常盡心盡力地為孩子做事,而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會對孩子各種懲罰和威脅,于是孩子形成了這樣一種人生體驗:只有做依賴的孩子時才有好處,獨立是不受歡迎的。
解決辦法:
所謂的依賴邏輯,只是一套頭腦上容易覺知到的想法而已,它的深層是深刻入骨的體驗。如果要尋求改變,就需要從思維過程、身體過程和情緒情感過程全方位地去做,這并不容易,最好當做一條長長的路來走。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講過這樣一個寓言:
一頭熊,一直關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籠子里,它只有站著。后來,它從籠子里放出來了,可以爬著走,也可以打滾,但它卻仍然一直站著。那個真實的籠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個虛幻的籠子限制著它。
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是這樣的,原生家庭的外在籠子不見了,但內在還有一個籠子,所以我們需要去認識它,從而逐漸地破解自己的生命邏輯,最終可以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迎合性投射的扮演者:迎合者
迎合游戲的具體邏輯是:我這么為你考慮,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壞人,我們不如分手。更直接的表達是,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必須愛我,否則你就是個大壞蛋。
迎合者雖然容易被人夸獎說這個人真好,但他們很難收獲深度關系,因為大家和他們相處時會有各種不舒服。因為他們不真實,畢竟帶著攻擊性的生命力像從他們身上剝離掉一樣;也是因為,迎合者特別容易給別人制造內疚感,他們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辦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內疚感可能是我們最不愿意面對的一種感覺,尤其是有人替我們做了我們本可以輕松做到的事情后,還巧妙地想給我們留下歉疚感,這會令我們感到非常憤怒。然而,迎合者不僅在助人時細致入微,還會非常謹慎小心,他們會向你卑微地表示,他們只是想幫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報,你不必有壓力。
面對這樣的人,一開始我們很難表達憤怒,我們甚至會因為自己心中的怒氣而感到內疚:“我怎么能對這么好的人生氣?”不過,如果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你的憤怒會越來越難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別人表達怒氣,要么干脆遠離這個迎合者。
迎合者為什么要這樣委屈自己?這也是支配者為什么鐘情權力、依賴者為什么喜歡依賴的原因。我們都想與別人親近,但很多人只學會了一種與別人親近的方式,支配者學會了權力的方式,依賴者學會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學會了奉獻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當對方疏遠他時,迎合者在恐慌中會對付出更加執(zhí)著。但他越付出,對方越想逃離,由此這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最終迎合者最在乎的關系反而斷裂了。
誘惑者
性感的投射性認同,這樣的人我稱他們?yōu)檎T惑者。性感游戲的具體邏輯則是:我如此性感迷人,如此有性能力,你當然會喜歡我,否則你就是性無能,我們不如分手。
誘惑者通常會打扮得性感迷人,并且常常在言語和行為上挑逗別人。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在他們身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好像也深知性是人類的根本動力,所以在關系中到處都試圖誘惑出性刺激來。
正常的關系中,性具有隱秘性和排他性,但在誘惑者這里,性可以指向任何人。然而,世界是相反的,誘惑者雖然用性構建了關系,但他們自己卻未必真正能享受性。
誘惑者是怎么形成的呢?這也是因為他們在原生家庭中獲得一種感覺,認為性是建立關系的唯一通道,如果想和人親近,就必然要通過性的方式。
我們可以對照上面的4種投射來檢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其中的一種呢?如果有,那就盡快放下自己的自戀,尊重自己和每個人的邊界,不要強求去要求別人都認同自己。
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有了多元的眼界和思維才會如此多姿多彩,能做個通達的多元的人,才能真正卸下身上的盔甲,加納周圍的善意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