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 ? ? ? ? ? ---博爾赫斯
閑來無事,在網易云課堂打開一個紀錄片。只有26分鐘,很快看完。
這個小小的二層圖書館,坐落在銀閣寺和京都大學附近的大道上。圖書館建立于1973年,初為當年愛讀書的學生交流的場所。漸漸,聚集這里的人趨于不同,每個人在這里度過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后來,就成了現在這樣。
不同于我們平日里所見的公立圖書館,它的門匾上是五個字"私人圖書館"。收費標準是2小時250日元,換算成人民幣也不貴。
這個圖書館最吸引我之處,是它有一些小隔間,注重個人隱私,營造安靜而獨立思考的氛圍。
紀錄片的記者進去時,無意擾亂這一方靜謐,于是用筆談形式和人對話。
第一個接受采訪的女士被邀請到了休息室,她說自己在學習的是業務管理軟件的業務指導。她認為,IT行業不斷變化,新事物不斷涌現,如果不勤于學習便跟不上。
第二個接受采訪的人翻著一本厚厚的字典,筆記本上寫著一些外語。這個在京都呆了四十多年的男人,學的是緬甸語。他說,父親當年在英帕爾(印度城市)的戰爭中生還下來,學了一些戰時的越南語詞匯。男子在父親去世后整理遺物時,發現了這本字典。原本對緬甸語沒興趣的他,也開始了學習的8年歷程。因為,他想追尋父親的記憶。后來去了緬甸時,他連報紙內容也能大致看懂。這大概,就是最深的懷念吧。
第三個接受采訪的女士,稱自己是一個以畫蘑菇為興趣的助產士。她在圖書館找了些有蘑菇繪本的書,在筆記本上畫著各式各樣的蘑菇。這可愛的一幕觸動了我。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小愛好,從中,尋得內心的安寧與純粹的快樂。
印象最深的是一對高三的學生,紀錄片采訪了他們三次。他們是好友,但一個在1樓,一個在2樓學習。采訪者覺得好奇,便問出心底的疑惑,他們回答:"在一起容易講話,還是分開來效率高。"
有一個寫稿的女士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自己的本職是建筑公司,現在在為一家類似市民網頁雜志的網站寫稿子。業余寫作,這狀態大概類似于我們簡書的寫作者吧。
許是孤獨,許是健談,她笑著和記者談了許久。她直言自己無處可去,只能來這里。在這里許多年,和身邊人只是臉熟,卻不認識。這里,和她一樣的中年單身者居多。
再次開拍時,被訪者是一個加拿大的博士生,來日本學習東洋醫學。一個職業是送報員的五十多歲大叔,他為了重返數學老師的崗位,還在刻苦鉆研數學。
一個追蹤全世界猩猩多年的研究生說猩猩在叢林中從不群居,從不建立族群,而人類是孤獨的。他補充,人類也有想獨處的時刻,比如他尋了這處安靜的圖書館,獨自思考一些事情,這種心情就接近猩猩了。
大概,我們和近親猩猩的基因,還是有些相似之處吧。
看這部紀錄片,也是因為我本人愛圖書館。常在那里寫寫文,看看書,度過一整段靜謐的光陰。
流連于書架之間,以尋寶的心情在書籍之間逡巡。偶然尋得一本,靈魂和作者相遇,便像是和投緣朋友交談。沉迷書中的方寸天地,不覺日已西落。
有時,會專門出遠門,去一家裝潢精致典雅的書房。隨便翻開一本城市的老照片集,或是攝影書,或是其他任何有趣的書。喝著奶茶,悠悠度過一段時光。
而后,天色漸晚。合上書頁,踏著夕陽,緩緩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