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長洪
副刊稿,我首創了“一魚三吃”的寫法。寫副刊,我一般一個素材最少寫兩篇稿。簡單說就是一個素材,從不同角度入手寫。即使是同一個文體,因為著重點不同,投稿就多了一個方向。
這樣可以讓素材盡量發揮最大效用。這樣的好處是,一個素材寫的不同稿子可以多發好幾家。
如何做到“一魚三吃呢”?今天樣文分析解析一下:
同樣是寫鄰里關系,同樣是寫鄰里熱心溫情的故事,角色不同,就可以寫出不一樣的文章。先看第一種,寫別人:
? ? ? ? ? ? ? ? ? 鄰居的紙條
下班回家,見門上貼著一張紙條,“兒子在我家。”
字跡認得,是對門老劉的。
敲門,老劉開了門,笑瞇瞇地問,下班啦?你兒子和我兒子在房間里一起做作業呢,我喊他。
道了謝,和兒子一起回家。問兒子,怎么不在自己家里,又跑對門去做作業呢?兒子說,早晨上學時,忘帶鑰匙了,媽媽又出差了,本來想打電話給你,讓你早點回來,正好對門劉叔叔回家,看到我站在門口,就關切地問了我情況。劉叔叔就讓我到他家里,邊做作業,邊等你回來。劉叔叔怕你回來找不到我著急,還在門上貼了張紙條。
這不是老劉第一次寫紙條了。
收到老劉的第一張紙條,是剛搬來時。
那天搬家,因為沒請搬家公司,都是我們自己搬,所以,有點亂,也特別累。這些年,因為各種緣故,我們搬了好幾次家,每次搬家,就像打一場仗,身心俱疲。
我和妻子正在收拾,有人敲門。
開門,是一個陌生的中年男人。他說,我是你對門的,你們新搬來的啊?
我點點頭。
中年男人問,需要我幫忙嗎?
我堅定地搖搖頭。搬過這么多次家,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么自來熟的鄰居。
那你們忙。說完他走了。
我和妻子繼續收拾。妻子說,剛才這人還蠻熱情的。我笑笑,太熱情了,簡直像個老娘們。
好不容易,把大件拾掇到位。坐下,小憩一會。
“咚,咚咚!”又有人敲門。
開門,竟又是那個中年男人!沒好氣地問,你還有什么事?
是這樣的。他遞給我一張紙條,說,這上面都是一些有用的電話號碼,你們剛搬來,對這里的環境不熟,也許用得著。
我猶疑地接過紙條,瞄了一眼。他又說,最后一個號碼是我的,方便聯系。
他走了。我隨手將紙條扔進了垃圾簍。
天黑了,妻子下廚做飯去了,我繼續收拾。
忽然,妻子在廚房里喊,下水管怎么不通?水池里的水,都下不去了。
趕緊去看。水池里已積了半池的水,顯然是下水道不通。這是一套二手房,買的時候,還真沒在意,賣家也沒提這茬。
搗鼓了半天,還是不通。妻子說,還是趕緊找個維修工來吧。可是,天都黑了,又是剛搬來,也不知道上哪去找維修工啊。
忽然想起了對門那個中年男人給的紙條,也許,那上面有維修工的電話?
從垃圾簍里翻出了那張紙條。一看,密密麻麻寫滿了一張紙,物業的電話、門口便利店的電話、快遞公司的電話,保安室的電話、家電維修工的電話……居然真有通水管的師傅的電話!
電話打過去,果然是一個水管工師傅,專門幫人疏通下水道的,他答應馬上就過來。
對門中年男人給我的那張紙條,幫了我們大忙。我將那張紙條理平整,壓在了餐桌的玻璃下面。
我搬過來已經兩年多了,那張紙條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那是對門的老劉,寫給我們的第一張紙條。此后,偶爾又收到過老劉貼在我家門上的紙條,都是一些溫馨提醒。
至今,我和老劉,也不是特別熟悉。我不喜歡串門,也不喜歡平靜的生活被人打擾,老劉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也很少來串門或敲門。門口碰面了,或者小區里偶爾撞見,我們只是互相微笑著點點頭,像眾多其他似識非識的鄰居一樣。
但他給的那張紙條,我一直壓在餐桌的玻璃下面,它給我們家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這張小小的紙條,是這么多年來,我從鄰居那里得到的,最簡樸也最溫暖的禮物。
就在前不久,我已將紙條上的最后一個號碼,存儲到了我的手機通訊錄里,它被歸在我的朋友群組里,我給它取的名字是:“朋友老劉”。
再看第二種:寫自己的故事
? ? ? ? ? ? ? ? ? ? ? 近鄰勝遠親
? ? ? ? ? ? ? ? ? ? 作者 沈長洪
在城里買了新樓后,首先把鄉下的母親接了來。
母親勞苦半生,一直跟土地打交道,我怕她適應不了,特意囑咐她不要太相信別人,更不要隨便把家里的信息告訴陌生人。母親一臉詫異地問我為什么,我告訴她,城里不比鄉下,這里住的,都是互不相識的人,所以一定要有防備之心。
母親愣了愣,說:“在鄉下有句俗話,叫遠親不如近鄰,怎么到了城里近鄰倒成了陌生人?”我說這就是城里的人際關系,大家奉行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則,您以后慢慢就適應了。
有天中午下班回家,發現我們家客廳里多了一群人。有老有小,還有一堆的行李,母親正在招呼他們吃水果,見我回來就對我說:“今天人多,多做點飯。”我以為是鄉下的親戚來城里看望母親,便大張旗鼓張羅了一大桌子菜。沒想到飯還沒吃到一半,樓上的鄰居就來敲門了。原來樓上沒人在家,熱心的母親竟然把人家的親戚領回了家。
事后,看著滿桌子剩菜剩飯、一地的垃圾,我忍不住埋怨母親多管閑事。母親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嘴里小聲念叨著:“近鄰勝遠親,這可是鄉下的老話了。”
這件事過去沒多久,我發現母親又開始忙碌起來。她整天拿著個本子在小區里轉,不時跟小區里的人搭著訕,還不時在小本子上記著什么。直到有一天,我趁她去樓下散步的時候,偷偷打開了那個小本子。只見小本子上記得全是小區的樓號門牌,還有名字、單位、電話號碼。
我正迷惑不解,隔壁的鄰居來敲門詢問母親在不在,還遞給我一張寫著自家詳細情況的紙條。鄰居告訴我,母親常見到有人來小區走親訪友,但很多時候會遇到主人不在聯系不上的尷尬。于是母親開始搜集大家的信息,以便有事的時候可以及時聯系。
鄰居臨走時對我說:“您母親可真是個有心的善良老人。”
聽著鄰居的話,不由想起了往事。記得小時候跟母親隨父親外出打工,一家人租住在一間平房里。一個農家小院里住了好幾家,不僅沒有防盜窗,有時根本不用鎖門。大家雖然來自各地,工作不同,但到了周末便會湊到一起聚餐,宛如一家人。父母平時去工作,在家休息的鄰居就會幫忙照顧我們。如果有事回來晚了,他們也不用擔心我們會餓壞,知道鄰居會幫忙照顧。那時,常掛在父母嘴邊的,就是這句“近鄰勝遠親”。
如今城里的高樓大廈越來越濃密,卻忽然感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來越遠了。此時看著母親的小本子,忽然意識到,原來是我們的防備之心越來越重,讓心開始冷漠。而多了冷漠,也就少了人與人之間本應有的信任和關愛。
一天突然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說是母親摔倒了。我急急忙忙趕回家,發現母親已經被小區的鄰居送到診室檢查完送回了家。客廳里還有幾個老人正陪著母親說話,見到我便安慰我說:“安心回去上班吧,你媽有我們這些鄰居照應,放心好了。”聽了這話,讓我既感動又慚愧。
母親幸福地笑道:“近鄰勝遠親,這老話沒錯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是落雪塵,副刊寫作上有什么困惑,可以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