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1.正在流失的方言
4.18日我回一趟老家,只為了帶自己相戀2年半的男友回家給父母相看下。在機場聽著濃濃的陜西話,讓我倍感親切,知道自己真的是回到大陜西了。
帶他去西安市里逛街的時候,很多人說的都是方言,廖先生(男友)因為聽不懂我們當地的方言而覺得溝通有障礙,我在一旁給他充當翻譯。翻譯的途中,突然意識到很多話我聽得懂,但卻再也說不出口了,手忙腳亂地也沒法用普通話去解釋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廖先生甚至調侃道:你到底是不是陜西人,怎么就解釋不清楚呢?
我有近4年沒有在陜西生活了,上大學之前一直說的是我們當地的方言,來到北京后,這里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大家語言都不同,只能用普通話進行交流。通過近四年的生活,我的普通話說的很流利,幾乎是沒有口音了,可是去慢慢地丟失了方言。
2家鄉話和家鄉美食組成了鄉愁
我們陜西有一種比較出名的面食,相信很多吃過陜西面的都知道叫“biangbiang面”,也稱褲帶面。 “biang”這個字,不是圖案,而是文字。字筆畫繁多,結構復雜,文化味濃,這個字確切字型正規字典里查不到,辭海里也沒有,外地人更不認識。
這個字的寫法有個口訣:一點飛上天, 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 ,言字中間走, 左一扭,右一扭, 你一長,我一長, 中間加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一個小勾掛麻糖 ,坐個車子回咸陽。
在北京生活這么久,我找了很多陜西面館,但是很難找到正宗的。那種家鄉的口味很難再吃到,每次想起,就有種快要流口水的感覺。曾經也和朋友嘗試著去做,可是還是以失敗而終,或許在我們這代這種面食的做法也失傳了。
這個字除了在陜西以外其他地方很難見到,我不知道和我一樣在外漂泊的陜西人 ,還會不會寫這個字?看到它的第一時間會不會叫出名字來?家鄉的美食能勾動我們的鄉愁,鄉音卻能勾起我們的美好往事,讓我們走到哪里也不忘自己的根。
3.方言流失的同時,也有人在為此默默努力
現在和以前的高中同學、大學同學聊天時,大家都開始不用方言語音了,基本都是普通話。剛開始我還不習慣,堅持用方言和他們語音對話,但是后來慢慢發現只有我一個人如此,與其這么另類,還不如加入大環境吧!后來我們的語音都是普通話,方言再也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語音之中。
盡管如此,偶爾看一些方言版的作品,比如《還珠格格》、《貓和老鼠》等,聽到后會開懷大笑,覺得怎么這么有才。在《中國好歌曲》舞臺上唱作人老錢用陜西方言演唱的藍調風格歌曲《今天我瘋了》。周華健很認同他的“調調”,“有很多用普通話唱的歌都想要去唱藍調,但始終沒有辦法把這兩個東西結合在一起。沒想到非常草根的方言和藍調在一塊兒的時候,化學效應就有了。”玄樂隊的《西安愛情故事》榮獲華語金曲獎方言提名,才發現方言竟然那么美,也那么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4.汪涵:沒有鄉音就沒有鄉愁
2015年,湖南著名主持人汪涵發起方言調查“響應”計劃,自己掏腰包,出資五百萬元資助調查湘方言。這是社會力量參與語言資源保護的開端,因而汪涵的這一舉動受到廣泛關注。許多人都有一個疑問:汪涵為何出“巨資”從事一個方言調查這樣的冷門項目?
他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這樣說道:方言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它消亡的速度令我們很驚。所有中國人一直都有老鄉情結,而這份情結中唯一凝結的點就是方言。取名為“響應”計劃,因為“響”在繁體字中就是鄉和音的結合,鄉音才是最響亮的聲音。有一位學者說過,沒有了鄉音,我們用什么去排遣鄉愁?
在工作中運用方言,會發現方言的魅力。通過讀書又知道方言背后文化信息是如此濃郁。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越來越少的孩子能說地道的家鄉話,都變成了只會說普通話的普通人。
5.我們普通人能為方言做些什么
如果我們都忘卻了方言是我們最初始的語言,我們忘卻了最初的話語,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也許大環境讓我們要用普通話去和他人交流,但是方言卻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是一種文化,一種代代相傳的信念。現在它卻慢慢地流逝,而我們卻沒能為力的看著它的流逝。
如果某一天我不再回到陜西生活,我不再說方言,我不再將這種文化傳遞給我的孩子,那么陜西方言到我這塊就終結了。
我不知道所有在外省打拼的他人是否如此,是否也和我一樣在糾結方言這點事。
雖然我們沒有大明星的號召力,沒有歌手寫詞人小品人的才華,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學習外語學習普通話更標準的同時,也可以做到下面這幾點:
1.和戀人朋友之間多交流彼此家鄉的方言,討論一下有哪些方言的詞語是無法用普通話代替的;
2.有了孩子的家庭,可以除了教孩子英語普通話的同時,也要常用方言和TA交流,等中國強大以后,別人來這里留學還要學習我們的各種語言,感受到我們的方言魅力。
3.同學聚會的時候,盡量地說方言,或許還能找到我們兒時更多美好的回憶。
4.去圖書館,書店買書時多關注講方言的書,寫作愛好者多記錄自己家鄉的方言。
不管怎樣,請不要忘記曾經我們年少的那些方言,那些帶給我們愉快童年的語言,那些我們生命的源泉。
希望最后那點鄉音不要在我們這代人嘴里失傳,而是世世代代相傳下去,在文化長河上淵源長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