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道德經》,很多人都知道這本書的名字,但認真讀過、思考過的應該沒有多少人。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的說法,我接受。
畢竟相比那些擁有大學問、大智慧的前輩高人,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菜鳥。
從古至今,為《道德經》著書立傳、翻譯整理的牛人很多,而我只不過剛剛讀了三年而己。
沒錯,到目前為止,我認真讀《道德經》這本書,三年了。
這三年里,我看過很多關于《道德經》的論文、譯文、辯論觀點、個人看法等等,然后我更加迷惑,因為看得越多發現自己越是難以理解這本書中所寫的內容。
拿起書、然后放下、再拿起來、然后再放下,就像喜歡上了某個女孩,卻又沒有勇氣向她表白,這種感覺很難受,但是卻又讓人欲罷不能。
終于有一天,我靜下心來,開始認真的去看,去試著理解。
就像我們放下了心中所有的顧忌,勇敢的沖上去向自己喜歡的女孩表白那樣認真的去面對她。
我忽然發現,原來事情如此簡單,原來學習如此輕松,原來《道德經》里有如此多的樂趣。
道家修行講究一個靜字,靜下心來,認真的去體會自身、體會大自然、體會這個世界乃至整個宇宙……
我不清楚我到底是真的“靜”了下來,還是僅僅停留在“執著”這個層面,但是這種感覺很好。
于是,我對《道德經》有了新的體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本中寫的是——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
經過很多年的演變,以及無數后人對它的修改和整理,并且加上了標點符號,最終變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十二個字。
也許正因為這樣,使得這十二個字有了很多種讀法,每一種都有整理者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不能說這么整理的人是錯誤的,因為我們都不是老子本人,所以,我們現在對《道德經》的任何看法都只能算是我們自己的看法。
不過,對于這十二個字的理解,人們有一個相對來講、比較共同的看法,那就是第一個“道”字代表道家核心思想的“道”字,第二個“道”字代表說、講等含義,第三個“道”字又變成了與第一個字相同的含義。
按照正常思維,這種理解沒錯,但是靜下心來仔細的去思考的話,會發現這種理解很怪異。
沒錯,就是怪異!
為什么第一個“道”字就一定會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所提到的那個“道”字呢?
為什么第二個“道”字又變成了說或者講的意思?
難道僅僅是因為“道是可以說出來的?”
把“道可道”理解成“道是可以說出來的”是很多學者的觀點,但是這種理解本身就有問題。
你說與不說,道就在那里!
它不會因為你說然后存在,也不會因為你不說然后就消失。
于是有人用“非常道”三個字來解釋“道可道”這三個字。
他們說“道是可以說出來的,但是卻不是我們常說的道。”
也有人說“道是可以說出來的,說出來的道不是真的道。”
我很想笑,但我不敢,我怕挨揍!
因為這兩種理解讓我想起了佛教里僧人們最常用的幾種說法。
分別是:“不可說”、“說不得”以及“天機不可泄露”
對于某件事情,它之所以“不可說”和“說不得”有兩種原因:
第一種是不能說,說出來的后果很嚴重,當事人承擔不起這種后果。
第二種是不知道怎么說,如果貿然去說,反而會讓人誤會或者受到別人的嘲笑。
所以“說不得、不可說。”
(其實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所面對的結果差不多,在漢語中,這屬于一種文字游戲。)
正如“道是可以說出來的,但說出來的道卻不是真的道。”
既然說出來的道不是真的道,那你說它干啥!?
我們都知道寫文章一定要讓人有一種繼續讀下去的欲望,可是按照當前所流行的觀點,《道德經》里開篇的這十二個字并沒有達到這種效果。
至少,如果有一本書一開始就說“道是可以說出來的,說出來的道不是真的道”,那我是沒興趣看的。
因為這種說法很傻,既然你說出來的不是你想說的,那你就別說,直接說點你想說的。
上干貨啊哥們兒!
我不相信作為中華第一人的老子,會這么無聊、這么膚淺,用這種明顯帶有佛教“打機鋒”風格的說法來作為《道德經》的開篇!
作為道家開派祖師,當他去招收弟子的時候說:“我是道家祖師,你當我徒弟吧。”
然后那個人問:“什么是道家,這個道字是啥意思?”
“不能說啊,說出來的不是真正的道。”
“那你寫出來吧。”
“不能寫啊,寫出來的也不是真正的道。”
別人會怎么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有人這么跟我說話,我只會送他一個字——滾!
我這么一個粗人都是這種反應,我不相信函谷關令尹喜這個帶兵的將領會喜歡這種說法。
一個可以鎮守邊關的大將,肯定比我這個大老粗要精明。
你用這種說法去忽悠他,是找死呢還是當人家是傻子呢?
事實上,尹喜對老子很恭敬,并且請求老子將所知所學編著成書,然后留給后代子孫。
這證明兩個人都很精明,都不是傻子,所以不存在忽悠這個說法。
我們再來看一段對話:
“先生,您這么大學問,可世人卻很少知道,如今您將遠行,學生愿侍奉先生,求先生教我。”
“跟著我?那這邊關怎么辦?這關內的無數百姓怎么辦?”
“這……學生斗膽,求先生著書立傳,學生一定視作珍寶,并想辦法把它流傳下去。”
“寫書啊?那你想知道點什么呢?”
“一切單憑先生作主。”
“哦……這樣啊,其實我知道的很多東西你們都知道……要不,我寫點你們不知道的給你們留著?”
……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讀起來很舒服?
如果不知道對話中的那個先生是誰的話,你們有沒有興趣想知道這個先生到底會寫什么?
因為他說了,他知道的很多東西我們都知道,所以他要寫點我們不知道的。
到底什么是我們不知道的呢?
這也是為什么后人一旦聽說有寶藏、有秘籍之類的東西,就算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也會瘋了一樣去搶。
因為僅僅是“寶藏”和“秘籍”這兩個詞就足夠吸引人了……
就如同上面的對話當中說的:“我給你們留下點你們不知道的吧。”
就這一句話。
我相信,當時聽到這句話的尹喜一定會很感興趣。
我們做一個假設:
現在有兩個人站在尹喜面前。
第一個人說:“行啊,我可以告訴你,但我告訴你的東西不是真的。”
另一個人說:“行啊,我知道的很多東西你其實都知道,要不我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
如果你是尹喜,你說聽到上面兩種說法,你會怎么做?
我會把第一個人拉出去砍了!
他娘的!這個混蛋不愿意告訴我就算了,還特么敢在我面前耍心眼兒,什么叫告訴我的不是真的?嫌自己死的不夠快么?!
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十二個字,如果按照現在最流行的說法去理解,放在當時的尹喜面前說出來,我覺得那可真是嫌自己死的不夠快啊。
1、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并非是唯一不變的道路;真正的名聲是可以去求得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聲。
2、道是可以被說出來的,說出來的卻不是永恒的道,萬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卻不是萬物永恒的名。
3、道本身也是遵循著一定的道,但這個道并不是平時可以觀測到的最基本的道,雖然這個道也確實存在著,但不是以現有的道的維度所能解釋的。
4、道是道,不是道也是道。名是名,不是名也是名。
5、道可以指導、引領我們的思想,規范我們的行為,并不是恒常不變的理論、道理和規律。名稱是可以做出詳細的命名和界定,并不是恒常不變的解釋和命名。
6、道如果可以被說清楚,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一件事物如果被命名了,它就不在是它本身了。
以上六種理解方式,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幾種譯文,下面我再說一下我對這十二個字的看法。
按照上面的對話中,那個先生最后的觀點:留下點當時的人所不知道的東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字面意思:說可以說的,但卻是你們不知道的;寫可以寫下的,但不要只看文字表面。
繼續作一下翻譯或整理,如下:
我把我知道的東西整理一下,然后告訴你們,這些是你們從來沒有聽過,也沒有看到過的。
不是我不想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訴你們,而是因為還有很多東西是語言和文字無法進行描述的,所以當你們看到這段內容的時候,不要只看文字表面,而要試著去理解更深層次的東西,要學會舉一反三。
先不論對錯,只憑直覺去判斷,現在這種理解和上面的六種觀點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