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一年清明節,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p>
清明,一個傳統的節日,也是我們傳統孝文化的體現,然而,于我而言,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獨獨不喜清明節。我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死亡,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離開,自殺的,自然死亡的,雖不曾親眼所見,但對死亡卻也有了模糊的概念,知道從此之后便再也見不到這個人了,關于他的一切從此之后便會慢慢被遺忘。
2
我第一次對死亡有深刻印記是在我8歲的時候,那一年奶奶去世了。如今想來,我對當時的事情已經記得不太清晰了,奶奶當時是跟叔叔一家生活在一起,我并非經常能見到她,只記得那似乎是個秋天的早晨,我起床上學的時候,沒有看到大人,家里也是死氣沉沉的,我穿戴好之后,在屋子里等待,也不知道在等什么,只隱隱的覺得有點不對勁。后來母親從外面進來,告訴我奶奶歿了,我“哦”了一聲,然后就不知道該說什么。我草草吃了早飯,和往常一樣走路去上學,下午學校課外活動的時候,我一個人坐在位置上發呆,我并沒有感到悲傷,或者難過,只是覺得不應該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玩,班主任特意跑過來告訴我說:你奶奶歿了,你可以早點回家。
于是我比平常提前了一個小時回家,我特意繞道到小叔家去看奶奶,我看到奶奶孤單單的躺在堂屋中央的門板上,穿著壽衣,臉上蓋著一張黃紙,我想原來這樣就是死了。大約是我太小,或者是我真的不懂死亡的真相,我甚至感覺不到一點點的悲傷,我在小叔家待了一會,看著大人們人來人往,面露哀泣,我覺得胸口悶悶的,然后默默的回了家。幾天之后,那個沉默慈祥的老太太,就變成了掛在墻上的一張黑白照片,此后每年清明再見時,便只有一座孤墳,四周長滿蒿草。
3
我不知道人在第一次接觸死亡的時候所采取方式,是否會起決定性的左右,反正奶奶去世之后,每次面對親人的死亡,外公、外婆、姑姑、二姨……噩耗一次次的傳來,我每次都不知道該怎么表現,于是我便采取假裝不知道的態度,假裝不知道蒙蔽了所有的傷感,和那些應該掉下來的眼淚。
雖然死亡一直在我的周圍,但是畢竟那些都是有點年紀的人,我便知道,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都是會死的,所以便告訴自己,我要慢慢的長大,慢慢的變老??墒浅跻坏囊惶欤业囊粋€同學,忽然之間就去世了。我記得周末放學的時候,還和她一起走回家的,但是當周一上課時,老師就宣布說她不在了,好像是得了急性瘧疾,從此之后她的那個位置便被挪到了教室的后面。從那一刻開始,我才意識到,原來死亡并不是只屬于老年人,從此便愈發的珍惜生命,面對死亡也就愈發的坦然,卻也愈發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面對死亡的悲傷。
4
最讓我痛徹心扉的,卻是父親的死亡。家鄉習俗,父母去世,女兒是要哭靈的,可是在父親整個葬禮過程中,我都無法像其他人那樣嚎叫大哭,我甚至有點冷漠,茫然地看著堂姐堂妹們在父親靈堂前失聲痛哭,我看到有個嬸嬸,在父親的靈堂前,哭的聲嘶力竭,我和姐姐兩個人,都無法將她架起來,我不知道她在哭什么,大約哭的是那個去世一年的叔叔吧,又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心事,只是需要一個機會發泄出來而已。
我哭不出來,被一些堂哥們罵,他們認為我很不孝順,甚至他們看上去,比我還傷心,而我這個做女兒的,父親沒了,卻哭不出來。我想起嵇康,那個聽到母親去世了的消息,卻仍然要求別人陪他下完棋的男子,也是被別人認為很不孝,可是等到母親葬禮結束,嵇康卻“毀瘠骨立,殆致滅性”。我在想,也許當時的嵇康,也同我一樣,我們不是不悲傷難過,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悲傷。悲傷有很多種呈現方式,而眼淚卻是最表面的形式。
5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懷疑自己是否冷血無情不正常,為什么面對親人的離世我沒像其他人那樣?也許是我天生涼薄,性情寡淡,后來我發現,這些都不是,我不冷血也不涼薄,我只是不喜這些表面形式化的東西。再深得悲傷,也無法使親人死而復生,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有生之后,讓他們過得開心,而不是等他們離開之后,才去哭泣追悔。
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場沒有回程的旅行,沒有人能陪我們走過完整的一生,父母,手足,夫妻,朋友,這些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每個人注定只能陪我們走過生命中的一段旅程,總有一段路需要我們獨自去面對。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達生命的氣息?!币虼私逃矐攺淖鹬厣_始,知道自己會死,才會尊重自己的生命,知道別人會死,才會尊重別人的生命,而尊重生命,是死亡留給我們最大的意義。(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導師-國館)
面對死亡,我并不恐慌,我敬畏死亡,因為死亡并不是一個句號,而是一個感嘆號,死亡讓我們懂得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