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報道:95后少年棄學當中介賣樓,18歲時為自己贏得豪車住房。這也許會給很多高才生,80后很多的壓力和想法,紛紛猜疑這個行業就是一個暴利的行業,什么中介水太深欺騙消費者等等這些云云。
眾所周知中介賣樓是一個服務性行業,除了這些我對這個行業還是有一些了解:對于大多數上班族來說,你上班時他在上班,你下班去看樓時他還在上班,你節日放假看樓時他還在上班,你看完樓回家煲劇睡覺時他還在上班,白天帶你看樓晚上還要培訓總結。
撇開這個行業不講,試問又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勇氣和毅力。就拿當今社會來講高中文憑就如同一個文盲,基本活躍在社會的最底層,然而有點學歷的高材生總以為拿到這張畢業證書以后人生就可以暢通無憂就可以凌駕于這些了文盲身上呢?
參加工作后自己有幸去一些高校參加招聘,只是和當初不同的是這次主動權終于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次數多了以后發現不同級別的學校學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區別,重點高校的學生對工作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這也會在找工作時和目標有非常明顯的差距也導致就業不成功,總是以為讀了這么多年書肯定能在工作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把一般崗位拒之門外,試問又有多少高材生愿意從一般的銷售崗位做起,比如中介賣樓人員,然而一般學校的學生恰恰相反,這也成了一般企業對這些學生情有獨鐘。
這些現象無可厚非,畢竟人處在有點美夢的年齡總是習慣地以為自己會活得比現在更好,卻從未為這個“美好”堅持努力過,到頭來青春沒了,傷痕累累,然后無奈地反問:“這個社會怎么了?”
記得高考失敗那年,我告訴自己,高考只是漫長旅途中的一個驛站,他也許并不能代表什么?那么多名人富翁都沒有讀過高中更別說高考失敗了,我為何苦苦掙扎于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18歲青春。
由于高考不理想,我只能上一個非常普通的專科學院,然而學校的隔壁就是一所全國重點高校,也許出于虛榮心還是羨慕我們經常出入這所高校,我們貪婪地吸收著別人家大學的空氣,幻想著自己也是這一所高校的學生,甚至在高校舉行的招聘會我們都去“砸場子”,還得意洋洋自己能和這些高材生掙飯碗,甚至一不小心還有可能把他們擠掉。
那時總認為自己將來一定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然而畢業5年后的今天,和當初一樣做一份平凡的工作,曾經幻想5年后的今天可以碩果累累,結果才發現從未認真努力過。
相信每一次成功都不是偶然和運氣,當我們還未竭盡全力奮斗到無能為力時我們總是習慣地認為生活理應變得越來越好,然而我們一直忽略理應為這個“好”而努力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