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這么高的逼格竟淘汰了?

明代沈周畫冊。餐桌沿起楞叫水線,防水流下來。這也是標準的分餐,一人一桌。

分餐制,怎么看都是提升飲食文化逼格的制度?!?/p>

西方今天依然是分餐制,可這分餐制的發明還真有中國人的份。

中國數千年直到唐代的某一天,高座具出現,祖宗一看,這分餐文芻芻喝酒真不過癮,還浪費,弄一個大桌,有肉一塊吃,有酒大家喝??

《金瓶梅》是明季奇書,食、色為全書主線,分餐、共餐并存。但是如果細品,便會發現,那時,分餐還真是高逼格的進餐方式。

而共餐卻多為隨便的家常吃飯及小民舍子們的行徑。

? ? ? ? ? ? ? ? ? (一)


遠古咱吃貨老祖宗們,為保護生產力發展,只能平均分配食物。

怎奈,鄙國偏偏是個禮儀之邦,干什么都講規矩,飯天天都吃,是最好的教化機會,吃飯也就演成了禮數。

從來食都為天,多牛掰都得吃飯。周朝時,人們席地而坐開吃。貴族們將餐飲禮儀等級化,這是“治大國曰烹小鮮”的王術。

至于那時平民,能吃上飯就不錯了,誰還管什么勞子分餐共食?

《周禮·司幾筵》記載:“鋪陳曰筵,籍之曰席”?! ?/p>

這是牛逼的貴族們定的。筵與席的本意,可以理解成:筵長大,而席卻短小。一般先鋪筵在地上,筵上放席子。

圖:宋人宴飲圖(局部)

筵席開啟了王權飲食文化。周王鋪上五重席,坐在上面比別人更高大威猛也舒服。其他下面的官老爺們就鋪二層席。

鋪完筵席,天子得擺九鼎,王擺上七個“鼎”盛菜,大夫五“鼎”盛菜,小官三個“鼎”盛菜。

這些都只是儀式,給下面的人看的。

幾千年時光,分餐這樣的逼格一直是官宧的標配。

有時候,分餐也挻耽誤事。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戰國四君子之一孟嘗君田文招待門客,家里數千門客,無論貴賤,都同自己吃—樣的食物。

一天,田文宴請新來投靠的俠士,有人無意擋住了燈光,有俠士以為自己吃的飯與田文有差別,起身就要離去。

田文趕緊親自端起自己的飯菜給俠士看,原來他們所用的都是一樣的飯。俠士愧容滿面,當下拔劍自刎。

這是分餐的壞處。一個桌吃飯,哪來這樣的誤會?

不過,這門客的派頭也忒大了點,非與老板吃一樣的飯,可見那會這群人的理想也就是一頓飯。

老板給你看的,那都是表面的。這么點道理都不懂,自刎也算他死得其所了。

《賜梨圖》。傳為五代周文矩作。但畫帶著明顯的明代氣息。

中國的正史,無非就是帝王將相,可從不專寫吃飯,這讓國人至今還懵圈,以為西餐那叫衛生,叫文明。

但是,《金瓶梅》卻告訴你:至少到明未,分餐,仍然在中國人吃飯這點事上是件很有范、很牛逼的舉動。

《金》書41回,西門慶的兒子官哥與喬大戶家女兒說娃娃親,到喬家吃結親酒。這是個挺隆重的宴會,分餐是必須的。

大廳“正面設四張桌席。讓月娘坐了首位,其次就是尚舉人娘子、吳大妗子、朱臺官娘子、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喬大戶娘子,關席坐位,旁邊放一桌,是段大姐、鄭三姐,共十一位。兩個妓女在旁邊唱?!?/p>

十一個娘們,一共設了五張桌子,四桌正席,一桌陪席。喬家女主人關席,是坐在最外面。

而西門家大老婆月娘,最尊貴,自己主席獨桌!當然,這個位置上的人是要賞廚子的。

“廚役上來獻了頭一道水晶鵝,月娘賞了二錢銀子;第二道是頓爛[火夸]蹄兒,月娘又賞了一錢銀子;第三道獻燒鴨,月娘又賞了一錢銀子?!?/p>

分餐就是這個規矩,主席最牛逼。但你一定有主席的樣,摳摳嗖嗖的那就丟人現眼了

? ? ? ? ? ? ? ? ? (二)


不少磚家都說:共食制應該出現在唐代。

理由是那會兒引進胡人的高桌大椅,飲食方式隨之改變。

可要俺說:中國人有吃飯時,便有了共餐。只是這大量存在于社會底層。你想想,分餐窮人得多準備出多少飯菜?

唐代時椅子很流行。敦煌473窟唐代宴飲壁畫:涼亭內擺著個長方食桌,兩側有高足條凳,凳上面對面地坐著九位規規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擺滿大盆小盞,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大家在共餐。

但這畢竟是胡夷之俗。按說,魏晉時已現高足座具,只是有唐一代,更胡化罷了。自矜風雅的宋人,甚至稱唐為狐唐,有狐臭味。

明《十八學士圖》局部。

不過,就《金瓶梅》一書來看,盡管分餐與共餐同時存在,但是兩者區別還是挺大的。

家里吃飯、朋友酒桌娛樂、逛窯子基本上都是共餐。而講排場、顯禮節時的吃飯,分餐卻是常態。

68回,西門慶被黃四請到妓女鄭愛香兒、鄭愛月家,這算是非常的宴請,搞了分餐儀式。

“不一時收拾菓品案酒上來,正面放兩張桌席。西門慶獨自一席,伯爵與溫秀才一席,留空著溫秀才坐座左左首。傍邊一席李三與黃四,右邊是他姐妹二人?!?br>

流行官場、講究面子的分餐,拿到妓院里,場面確實夠隆重,但總是有些別扭。

禮儀一多,人就得端著,面具就放不下,就不如共餐,同污同樂。

《金》書21回,西門老板與眾妻妾喝酒賞雪?!坝谑窃诤髲d明間內,設錦帳圍屏,放下梅花暖簾,爐安獸炭,擺列酒席?!?/p>

這是家庭聚會,最適合共餐了。當然,座次上也不能含糊,尊卑有序是西門家的家風。

“西門慶與月娘居上座,其馀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孫雪娥并西門大姐,都兩邊打橫。”

這共餐實惠哈,起碼這菜就可以多人共享。盡管,明季一桌普通酒席費用不算高。

但西門家此次家宴,共費銀三兩一錢。一般一桌酒,也就一兩銀子。

圖:宋人宴飲圖(局部)

吃飯這件事,總是內外有別?!督鹌棵贰返?6回,西門慶在家接待蔡狀元與安進士。這兩個新科及第的學子,此時,前途無量。

蔡蘊官拜秘書正字。而安鳳山,現除工部觀政。秘書正字是從八品小官(因為是狀元才授的),負責打字校對。

而“除工部觀政”:士子進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門實習政事,這就是明代進士觀政,無官品,相當于現在的實習生。

但是,對于這兩個未來的潛力大藍籌,西門慶還是在家花園卷棚內“大廳正面設兩席,蔡狀元、安進士居上,西門慶下邊主位相陪?!?/p>

這是分餐,應該是蔡安各占一主席,西門慶下面副席相陪。

當時的西門慶身居副千戶從五品,但這種分餐這是禮節上的需要。

? ? ? ? ? ? ? ? (三)


日本學者木村春子等人在《中國食文化事典》中說,“古代的中國,實行每人一份的分餐制;食案排列,如同席地便餐那樣,人們是坐在席墊上進食的。這種飲食方式被朝鮮半島和日本繼承了。”

古代日、韓這兩個小國,只知追隨,不知道這分餐特么的很浪費嗎?

但是,這是吾國有錢人逼格的問題,必須講究。不講究會讓人笑話的。

宋代《東京夢華錄》載,某王過生日,使臣諸卿“凡宴至第三盞,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雙下鴕峰角子?!钡谒谋K下酒是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第五盞是仙、天花餅、太平畢羅、干飯、縷肉羹、蓮花肉餅;第六盞假圓魚、密浮酥捺花…反正每人面前都堆九層盤子。

明《十八學士圖》局部。圖中的房子既是“卷棚”,屋頂為曲線的。

明代時,自己家吃飯,少有再分餐的,可請客,特別是有身份的人請有身份的,這個逼非裝不可。

那時候,“宴客者,一月凡幾,客必專席,否則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肴果無算,皆取諸遠方珍貴之品?!保ㄈf歷《通州志·卷二·風俗》)

請客分餐,兩人一席,是底線了。三四人共席,可有點不恭了。

排場是中國人的硬實力,一裝上逼,軟實力便體現岀來。

《金》書第15回,正月十五,李瓶過生日,西門慶的四個妻妾到李瓶兒家為她慶生。此時,李瓶只是西門慶的情人,尚未過門。“李瓶兒客位內放四張桌席,叫了兩個唱的董嬌兒韓金釧兒彈唱飲酒。酒過五巡,食割三道?”

四個娘們,放四張桌子,這是標準的分餐制。

分餐在明季也可算是最高的禮遇。

《金》書第31回,西門慶兒子官哥滿月擺酒席,“廳正面設12張桌席,都是幗拴錦帶,花插金瓶,桌上擺著簇盤定勝(一種織錦),地下輔著錦茵繡毯?!?/p>

圖:宋人宴飲圖(局部)

而入座時,劉公公、薛內相兩個太監,分坐主席的左、右兩席,之后是周守備、荊都監、夏提刑、張團練、范千戶、吳大舅、吳二舅。應伯爵、謝希大相陪,加上西門慶共12人。

《金瓶梅》中,毎逢重大吃飯事件,必分餐。

20回,西門慶為娶李瓶兒,請李瓶前夫的花家哥們吃會親酒。

“官客在卷棚內吃了茶,等到齊了,然后大廳上坐席。頭一席花大舅、吳大舅;第二席吳二舅、沈姨夫;第三席應伯爵、謝希大;第四席祝實念、孫天化;第五席常峙節、吳典恩;第六席云里守、白賚光。西門慶主位,其馀傅自新、賁第傳、女婿陳敬濟兩邊列坐。”

花家人是娘家人,娘家人喜宴挑禮,了不得。所以,花大舅首席。

71回,西門慶被何千戶請吃飯,他到何家廳上見“正中獨獨設一席,下邊一席相陪,傍邊東首又設一席”。是他與何千戶及其叔叔何太監三人吃飯,標準分席分餐。坐時,西門主客席,何太監陪席,何千戶旁坐。西門慶還客套不肯讓何太監陪席。

這種中間獨設一席,其他為陪席。一人一桌,可是敬重之至。

此時,西門慶已升任正千戶,而何太監侄子剛剛得了副千戶之職。

請直接主管領導吃飯,不以分餐之禮,心眼兒小的挑理不說,怕是以后都不好混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