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種論題
反映了我們對世間萬物存在的形式和秩序的好奇,便被歸屬于描述性論題。
顯示出世間萬物應該呈現的樣子,這類論題都屬于倫理或道德范疇,都是關于對錯、好壞的問題。它們需要規定性的答案,因此都屬于規定性論題。
二、怎么尋找隱晦的論題
用問題來尋找結論:1.“他想證明的是什么?”2.“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參照作者給出的幾個技巧:
1.問問論題是什么:看看標題,首段首句,如果有,最好,如果沒有,使用2;
2.尋找指示詞:“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得出”“可以斷定”“我要說的重點是”“問題的實質是”“也就是說”……如果還沒有,使用3;
3.在可能的位置看一下:類似做閱讀理解,開頭和結尾,作者出現前后呼應的頻率最高;
4.排除不可能是結論的素材:例句,數據,定義,資料……
5.了解下一作者的利益或立場:屁股決定腦袋,受人恩惠,為人代言;
6.問一問“所以呢”:替作者總結前面的證據,得出結論(某些品牌的軟文廣告)。
練習:法庭審判的實況錄像該不該在電視上向民眾播放?貌似攝像機一進法庭,審判體系很容易就會土崩瓦解。受害人在一小部分人面前作證還吞吞吐吐,一旦他們知道他們所說的每個字都要播送到千家萬戶,勢必導致他們干脆緘口不言拒絕作證。當對被告的審判在電視上播放的時候,幾乎就沒有了“被告疑罪從無”這一法理可言。人們觀看電視上的法庭實況轉播,并不是因為他們關心國家有沒有能力來確保司法制度的順利實施;相反,他們都是來看證人出庭作證的刺激場面,讓觀眾看看根據法律體系杜撰出來的情景喜劇比較好。
本文論題:法庭審判的實況錄像該不該在電視上向民眾播放?
本文結論: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