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紹《極簡宇宙史》這本書的內容精選。
通過閱讀這本書 讓你輕松了解宇宙,揭開宇宙這個神秘的面紗。
該書的作者:
克里斯托弗·加爾法德 ? 霍金的弟子
簡介:
研究宇宙學在普通人眼里是一件很深不可測的事情,而且門檻很高,其中就包含了很多數學、物理學等學科中很高深的問題。而本書則是以一種通熟易懂的方式帶領著讀者進入宇宙這個神奇的世界。并運用文學的形式為讀者設置背景,一步一步的讓讀者深入科學之中,讓讀者親身體驗宇宙之旅。本書中只有一個方程式:E = mc2。這樣我堅信每一位讀者都能看懂這些內容。
本書一共有七個部分,每個部分之間沒有絕對的聯系,完全可以不顧順序翻閱。但作為一個對宇宙完全不懂的人,第一部分都沒看直接跳過去看黑洞、量子論,應該會一臉懵逼的。下面我從第一部分到第七部分進行簡單的描述。
第一部分:宇宙
該部分主要簡單介紹了我們所熟悉的宇宙,它的形成、以及我們熟悉的月亮、太陽,它們的形成,以及銀河系,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通過文學的手法讓讀者腦海里呈現自己躺在沙灘上望著天空,并升入天空到達太空中,以一種透明體的狀態觀察宇宙中的行星、恒星。
安靜的爆炸:
為什么是安靜的呢?因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呀。該章描述了恒星膨脹到大爆炸的過程。
月亮:
月亮是行星嗎?月亮既然不是行星,那么是什么呢?如何形成的?就是該章所講的內容。月亮的形成是在四十億年前一顆行星撞擊地球后從地球上扯下了一塊物質,被帶入太空。隨后的幾億年時間里,所有那次撞擊產生的碎片聚到一起,形成了月亮。很神奇的趕腳。
太陽:
引入新詞匯:熱核聚變。太陽作為一個恒星具有熱核聚變的性質,能通過能量形成質量,產生新的原子。本章還預言了太陽的爆炸,幽默的說太陽爆炸將會發生在五十億年后的某個星期四,前后誤差各三天。
我們的天體家庭:
對銀河系的行星們做了一次簡單的介紹,hello~冥王星,你現在只是一顆可憐的矮行星了。
太陽之外:
在太陽之外,還有很多恒星、行星,如果在五十億年之后太陽爆炸了,如果有類似地球這種環境的行星存在,那么我們也可以通過搬家到那里生存下來。
龐然大物:
銀河系:
我們所在的星系,將在四十億年與仙女座星系相撞。后果不堪設想。
宇宙盡頭的第一道墻:
該章講的是可見宇宙盡頭。到可見宇宙之外,那地方是光不能通過的。所以望遠鏡是看不見的。那道墻叫做:普克朗墻。
第二部分:理解外部空間
根據讀者在第一部分中對宇宙的認識,該部分作者帶領著讀者從神奇的宇宙走向科學,讓讀者也能用科學的角度來感受宇宙。
定律與秩序:
我們生活中的環境有著定律與秩序,宇宙也是一樣的。最簡單的就比如:引力。
討厭的石頭:
水星圍繞太陽轉的軌道不滿足牛頓定律的引子。原來牛頓定律也有誤差。
一九一五年:
根據水星不滿足牛頓定律的引子,引入一個偉人:愛因斯坦,以及他瘋狂的“彎曲”理論,解釋出了水星軌道問題。
過往層層:
新的詞匯:宇宙第一原則:在相似條件下,大自然在任何時間與空間都遵循同樣的定律。同時敘說了時空之間的距離問題,比如:晚上,你坐在草坪上看著天空中的星星,其實這些星星實際上已經死了,只是它們死亡的消息還未傳到地球上來,因為需要經過幾百光年的距離。
膨脹:
引入宇宙在不斷的膨脹,以及用怎樣的手段來證實宇宙膨脹這一說法的:天空的顏色變化。新的詞匯:宇宙第二原則:要猜想離地球很遠很遠的地方所發生的事情,人類必需假定宇宙中沒有一個特別的位置。宇宙第三原則:遠處的星系總是遠離他所在的觀察點,同時那些星系遠離地球一樣。
感受引力:
愛因斯坦的引力之旅。
宇宙學:
宇宙地平線之外:
大爆炸的鐵證:
使用愛因斯坦方程式求證宇宙過去的溫度:3000攝氏度。而如今并沒有那么熱。由于膨脹對溫度是有影響的,得出宇宙曾經是一個很小的,不透明的。當光可見時,那里很熱,現在可見光經過膨脹后成了-270.42度的冷光了。
第三部分:快
整個部分講的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第四部分:躍入量子世界
神奇的量子躍遷,在生活中不正常的事情,在量子世界里一切都正常。
金塊與磁鐵:
先進入原子的世界,感受原子電子的變化。黃金為啥如此值錢?因為它很穩定。磁鐵相互吸引與排斥,引入了一個場:量子場。
如同海里的魚:
量子場是啥意思?我們就如同海里的魚,活在量子場之中,這是這不是水,它是真實的,雖然肉眼無法看到。
躍入原子世界:
作者讓讀者縮小成原子大小,感受原子的世界。神奇的量子躍遷的出現、電子與光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轉換。在這里所有一切都是物質與光的游戲。
堅強的電子世界:
原子外繞著一層一層的電子,并不是每一個原子都歡迎單身電子汪。如果滿了,原子就不再寂寞了,電子汪總是被拒絕。好吧,這是化學的知識。
一所特別的監獄:
夸克與膠子構成的監獄。強相互作用力及其夸克和膠子關系到構成我們身體的99.97%的物質。
最后的力量:
強核力:強核力管理原子核自身內部。弱核力場:比強核力弱的場。
到達空間與時間的源頭
真空不是真的空。反物質很可怕。遇見你的反物質時,你們倆千萬不能握手,不然則是很可怕的爆炸。反物質的出現是由于質量來自能量,質量與能量是同等的,因此從借來的能量中產生的質量是一個平衡的過程。但電荷完全是另一碼事了。電子出現之后,也隨之出現了一個負電荷。而在這之前沒有電荷;在這之后有了電荷,這顯然是無法接受的,因為不可能無中生有地創造出某樣東西而不付出代價。那如何解釋呢?這就是:一個電子從來不換被單獨創造。它必須與另一個與它出了電荷之外一摸一樣的粒子一同被產生。那個粒子所帶電荷是正的,它被稱為“反電子”。
墻外有墻:
遺失的過去無處不在:
時間之旅。
第六部分:意料之外的謎團
黑洞: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包含著巨大的能量,并且一直在吞噬?;艚鹫f黑洞也會把吞噬的東西拋出來,但被拋出來的東西卻已經失去了該東西所有的信息(然并卵)。黑洞就是宇宙中的存儲箱,只是存儲在黑洞里的東西被撕成了粒子。也有說法說黑洞里主要存儲了反物質。反正進入了黑洞,就別想像摸像樣的出來了,或許永遠出不來。
暗物質、暗能量。不一一介紹了。
其中提出一個平行宇宙的觀點。像量子一樣,如果你不去觀察它,它則會有多種可能從一個點跳到另一個點,當你觀察它時,卻只有一種結果了。在我們生活的宇宙中也存在許多平行宇宙,在那里是其他可能出現的場景沒有在我們這個宇宙中發生。比如我在寫觀后感,在其他平行宇宙中,或許我沒有在寫觀后感而是去干別的事情,或許我根本沒存在,在出生之前就死了,或許人類都不存在,因為在那個平行宇宙中沒有人類生存環境,而我們這個宇宙中偶然有。真是奇妙的旅行。
第七部分:邁向已知世界之外的第一步
最后一章,做了一些總結性的東西。把宇宙擴大到了很大的范圍,預測普克墻之外的世界。通過引入一個關于弦的理論,提出了多維空間。很神奇。
后記:
終于寫完了,通過寫觀后感,把書再次翻了一遍,把知識重新梳理一邊之后更加鞏固了。
看完這本書之后,燃發了我對宇宙、量子論的興趣。之后準備再買幾本書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