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真的有好久沒有仔細閱讀一本書了,雖然前半年的最后一本書是《十六夜膳房》,充滿溫馨充滿無奈,現在想想大三的時候就連洗腳都要看書,大部分是東野圭吾,期間也看了《追風箏的人》、《我敢在你懷里孤獨》甚至是雞湯到不行的《愿有人陪你顛沛流離》,盧思浩的“三部曲”算是看過就沒有以后了,無論什么課都要看小說,想主人公的悲歡離合,假設自己一系列的情感問題,直到劇版和書一起看的《匆匆那年》,差點心絞痛死過去,徜徉在書海的日子里那才是我,一個有靈魂且感情最豐富的階段,完完全全的自我封閉自我釋放,還要不被看穿,一種走火入魔之感,于是回憶自己的階段反而差了些什么,聽話的中學沒有一點痕跡。
? ? ? 從前羨慕別人的各種造詣,相信自己未來會努力到某個臺階,又不確定自己怎么努力,那么問題來了,人就是如此,表面和內心的東西,不會平衡的時候或許就還當努力了,我認為就這樣挺好的,沒有那么多煩惱,索性在內心表達了更純粹的自己,努力優化,也就放棄了面子上的追求。
? ? ? 如果還能在網上看到你的消息我就很開心,可是你不懂我始終在追隨你的步伐,想起路途上的小問題,所有的不耐煩都會慢慢消耗,修煉平復。
這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