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火的交融、善與惡的對決、神與魔的輪轉、是與非的判斷,都說公道自在人心,可人心是否明斷;都說善惡只在一念,可善惡是否決然;都說命中自有定數,可為什么每一個有所經歷的人都會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
對于上述問題的答案,國漫大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貌似給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延續國漫電影一貫的精良制作(關于人設、畫面、3D效果等的用心,在此就不贅述了),這部電影奪人眼球的點在于對傳統題材的顛覆與創新,即在傳統“哪吒鬧海”、“東海龍王水淹陳塘關”的故事框架內自由馳騁,將人們傳統觀念中一身正氣的“小英雄”哪吒顛覆為渾身邪氣的魔丸之主(恩,我姑且認了“哪吒是女的”,你們懂的),將哪吒的重要法器乾坤圈顛覆為壓制自身邪氣的法寶,將傳說中無能傲慢的配角東海龍王之子敖丙顛覆為哪吒唯一的朋友(且人設溫潤儒雅,與哪吒形成鮮明對比),將哪吒的父親李靖拉下“神壇”、變得更為柔和、更為平易,將太乙真人、申公豹等神仙顛覆地更像一個“人”、將中國象征“祥瑞”的“龍”顛覆為邪惡的妖族……如此種種,加上影片中不時出現的“小幽默”(比如太乙真人的四川方言、打開九重蓮瓣的指紋驗證、桌上彈球式的圖中亂竄)和生活化場景,讓這部打著“仙俠”名號的國漫電影以最貼近我們的方式加以呈現,使觀眾在恰到好處的電影節奏中一下子抓住影片想要我們抓住的點。
-1-無論發生什么,父母永遠是我們堅強的后盾
天地靈氣孕育出一顆能量巨大的混元珠,被元始天尊煉化為一顆魔丸、一顆靈珠,太乙真人受命將靈珠托生于陳塘關李靖家的兒子哪吒身上,卻不料靈珠和魔丸被心懷惡念的申公豹掉包,哪吒出生意味著魔童降世,當太乙真人想要及時止損,將剛生下來的胎兒就地斬除時,李靖和殷夫人舍命相護——無論是妖是魔,在父母眼中,孩子終究是孩子。
為此,李靖向陳塘關的父老鄉親保證會將孩子看好、不去闖禍,又會在哪吒闖禍后盡力為他收拾殘局(比如后文會提到的哪吒與海夜叉一戰),只是,所有種種在一個孩子眼里,通通變成了不近人情的禁足和關禁閉,直到最后哪吒在小飛豬(姑且這么叫太乙真人的坐騎吧)的鏡像中看到了父親向“小云云”討要符咒,愿意以命換命的場景后,才開始理解父親“嚴厲”外表下的“慈父之心”,才知道自己原來是被“愛”的。
如果說“外剛內柔”是作為父親的李靖在哪吒面前的“固有”形象,那么母親殷夫人在哪吒眼中就是“外柔內剛”的形象。
“那我們辭去官職,帶她游山玩水……只要她快樂,又有什么不可以……”面對只有三年壽命的哪吒,母親最大的愿望不是讓她出人頭地,而是希望她快快樂樂——既然命數已定,那么人力可為之的快樂就要盡最大努力去爭取,所以,相較于李靖的嚴厲,殷夫人和更多的是“以柔克剛”——不能陪哪吒踢毽子踢到盡興,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比心賣萌請求孩子諒解,言傳身教之中,其實是讓孩子知道“何為責任”,也許這才是“大愛”吧(相信這一片段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我也不例外)。
父母“一剛一柔”的教育方式顯然對哪吒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讓我們由表及里、從外而內地體會到哪吒頑劣外表下那顆柔弱敏感的心——渴望得到認可、渴望被愛。
頑劣是想引起重視,兇惡是不懂得用得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渴求,所以,當再一次被他人誤會的哪吒躺在樹干上沉默不語時、仿佛要與世隔絕時,母親一語道破:“你瞞不過娘,你其實是想被人認可的,對嗎?”
對,可是從來沒有人嘗試認可過我,連一次機會都沒有給過我。
知子莫若父,就在父親想要告訴哪吒真正的原因時,母親還是動了惻隱之心,雖然她知道告知真相是最好的選擇,卻還是用“因為你是靈珠轉世”安慰哪吒,鼓勵他“永遠不要放棄”——天真爛漫的孩童時期本就短暫,為何還要在這短暫的人生中負重前行?
正如我們說不好“孰是孰非”、“熟黑熟白”一樣,謊言縱然令人不齒,但面對善意的謊言,有時候真的不忍苛責。
-2-茫茫人海中,朋友是縱使相隔很遠也依然會相遇的存在
經過父母的勸說,深信自己是“靈珠轉世”的哪吒終于重拾對生活的希望,下決心要“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只為能得到他人的認可。所以,當機會好不容易來臨時,她當然不會錯過——雖然與海夜叉一戰事與愿違,讓他“收獲”了更多的誤會與敵意,但與東海龍王之子敖丙的相遇已然讓這個本就不貪心的孩子感到了一絲滿足。
與哪吒的經歷相似,敖丙在還未出生之時就已被“命定”,只不過他是象征“大義”的“靈珠轉世”、是天子驕子,還肩負著振興龍族的使命。也許是從小被灌輸了太多太多與“大義”和“責任”相關的理論,這個本該無憂無慮的少年顯得那么清冷孤高,又因為龍族向來不被天庭視作正統,所以他縱使天賦異稟,也依然小心翼翼,步步謹慎——為了不暴露龍角,遮面示人。
也許是機緣巧合,也許是命中注定,海夜叉一戰讓原本就有溯源的兩人相遇了。
俗話說“不打不相識”,當棋逢對手之時,就更容易產生一見如故的感覺,更何況敖丙是除了母親之外第一個陪哪吒踢毽子的人。
“毽子”作為這部電影的重要道具,不僅串起了親情,更串起了友情,即促成了這段在成人世界里根本不會發生的小感動:“因為你是除了母親之外第一個陪我踢毽子的人,所以我把你當成朋友了。”
當哪吒明明很感動卻還故作堅強地說出這段話時,敖丙先是一愣,隨后也“裝作”云淡風輕的樣子將自己的小海螺送給哪吒。寡言是這個少年的常態,但他用行動表明自己也同樣將他當作了唯一的朋友——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是這樣妙不可言,用純澈之心搭建起的友誼橋梁就是這樣牢不可破。
正是在這種雙向信任感的支撐下,哪怕在最后關頭,哪吒和敖丙不得不為了各自的立場而刀劍相向時,他們也依然保留了人性當中最后的“善”。
善惡本就無定、是非本無明界,如果說哪吒和敖丙是“雙生”般的存在,那么最后二人同受天雷劫,正是人間大義最完滿的詮釋。
-3-公道自在人心,水落自會石出
如果說渴望得到他人認可是哪吒心中最強烈的訴求,那么在電影結尾處,陳塘關的百姓終于滿足了她的訴求,也讓觀眾將一顆懸著的心放下了——公道自在人心,水落自會石出。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你不得不承認會發生很多誤會,經歷被人誤解、遭人記恨的慘痛經歷。面對這些,有些人選擇忍氣吞聲,不免心懷怨氣,心生憤懣;有些人選擇孤勇抗爭,卻也有剛極易折,慘淡收場的風險。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了我們另一種思考,即“做自己的英雄”:
在期待后失望
在孤獨中療傷
擁抱已耗盡我所有的力量
今后我為自己綻放
在告別后堅強
受傷也絕不投降
背影會解釋我所有的去向
今后我與自己流浪
我想我還有不舍
多想時光停在這一刻
到最后終于懂得
這條路只剩下我一個人走
這里是聶溪緋,一個享受平淡生活,但內心世界豐富到可以把自己笑瘋的充滿理性光輝的感性的文科女。喜歡用文字表達內心豐富的世界,一直相信文字的自我救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