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聊天,突然覺得屬于自己的機會真的不多。考又考不出去,進又進不來學校,好尷尬啊。
那么,問題來了,年近40歲的我,如何在輔導員崗位立足?
很認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有了如下的思路。
1.克服職業倦怠,努力創新,換個詞叫“多折騰”。比如,涉及一些自己以前沒有主動去做的領域,如干部培訓、開年級班會、研究性學習、三下鄉等。
2.抓大放小,精耕某一領域,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在心理健康、就業、創業、主題班會、黨員發展、職業規劃等領域,深耕細作,下沉下去,形成自己的特色。
3.主動抬高坐標,做系列活動,往著“高大上”去靠。把格局放大一點,站在學校整體發展的角度來思考輔導員隊伍的發展及學生的培養。把目標定得大一點,長遠一點。也就是持續做一件事或幾件事,比如,原來做市級課題,現在參加省級、國家級課題,向學校的標志性成果看齊,打造品牌效應。
4.勤于總結,分享。把自己在各領域的工作經歷、經驗、思考及困惑寫出來,校內校外多分享。
5.擴大交際的范圍,適當的把眼光放到校外,關注社會服務。
正如另一位同事所說,我沒有破釜沉舟,不然早就破局了。也許吧,不管如何生活總是要過下去的,雖然目前的工作狀態我自己是不大喜歡的,有職業倦怠的原因,也有體制的問題。
可是,誰又說,自己沒有職業倦怠呢?擔當是必須的,調整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