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瞬間全身發麻,頭腦一片空白的,除了觸電,恐怕就是借錢了。
向人借錢很尷尬,面子薄的人尤其難為情,臉燙,心虛,頭低,眼垂,手腳無處安放,話音打顫,完了冷汗濕透后背,心撲通撲通的跳。如愿以償借到尚能長吁一口氣,假如以失敗告終,那么挫折、恥辱、悲涼、茫然,諸感一齊涌上心頭,真是悔不當初。
有人歸納了借錢的幾個技巧。一曰一氣呵成、不留余地。借錢的時候,像在辯論賽上一樣,一開口就主導話題脈絡,不給對方留下喘息、思考、回避的空間,等到對方回過神來,早已鈔票易主。二曰搖尾乞憐,哀兵必勝。一臉苦相如喪考妣,兩手痙攣似帕金森,三句一哽咽,八秒一啜泣,叫人肝腸寸斷,五內俱焚,乖乖繳械投降。三曰欲拒還迎,半推半就。明明去借錢就是心頭唯一大事,卻表現出一副專門來閑聊,借錢只是捎帶的樣子,即便大功告成,也東拉西扯,刻意盤桓。四曰謀定后動,有備而去。數額多少,利息幾何,如果這般,我便那般,假如若是,那就這么,全都做好兵棋推演,不慌張,不急躁,理直氣壯,氣定神閑。五曰虛實結合,順勢而為。借錢的時候多借一點兒,要三借四再還一。對方猶豫之時,仍然笑容可掬,坦然自若。碰到喜歡趁機教訓人的,也認真聆聽,虛心接受,不可自亂陣腳,打起退堂鼓來。六曰挾天子以令諸侯。假父母之口,借姻親之手,讓人投鼠忌器,屢試不爽。總之,借錢就是個智力活。
答應借錢好辦,當即掏出現金,或者遞上存折、銀行卡,告之密碼,任其自取,那是相當皆大歡喜,然而拒絕又何嘗不用絞盡腦汁!直接說不借過于得罪人,無異于自斷后路,所以不足取,非獨辟蹊徑不可。一曰優雅法。人家用聊天工具借錢,回復不是本人,我是他妻子,俗稱關門,放老婆。二曰豪爽法。人借一萬,送他三千,告訴他不用還了,再借一萬,再送三千,如果還來借,直接拿刀砍死。三曰苦肉法。滿口答應,拉著去銀行取錢,把錢包里的卡都試遍了,統統只有幾塊錢余額……又拉著回家翻箱倒柜,把金銀飾品、郵糧布票、廢舊手機、隨身聽等等整理在一起,悲壯地說,這就去賣了借你。四曰瞎掰法。工作沒了,公司破產了,跟老婆離婚了……要多慘有多慘,人家還借錢就是沒人性。五曰迂回法。或裝聾作啞,或顧左右而言他,讓人知難而退,不戰而屈人之兵。六曰先發制人,以攻為守法。一旦看出人家有借錢的端倪,馬上擺出一副捉襟見肘狀,先于他開口。較之于借錢的技巧,這些婉拒的招兒也頗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之意。
其實借就一個字,不借的理由萬萬千。究其真正原因,不外有三:一是自己手頭上的錢并不多,借了就沒了。這是一個金錢社會,有錢才有底氣,沒錢就怯懦。正如梁實秋所說,“人窮則頸縮,肩易聳,頭易垂,須發許是特別長得快,擦著墻邊逡巡而過。不是賊也像是賊。以這種姿態出現,到處受窘。”所以一個人好不容易攢了點錢,剛剛結束這種痛苦的日子,突然又要他傾囊而出,豈非讓他倒回去煉獄?二是對方讓人不信任。譬如人品欠佳,口碑不好,信用有污點。借錢陪笑臉,還錢似閻羅;借錢時是孫子,還錢時是爺爺;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所以就像余光中說的,“有限的幾張鈔票,好端端地隱居在自己口袋里,忽然一只手伸過來把它帶走,真教人一點安全感都沒有。”三是對方還債能力差,讓人感到借了等于白送。誰的錢都不是搶來的,肉包子打狗這種事,當然不愿意干。俗話說,借急不借窮。雖然說,一個人不一定一輩子都窮困潦倒,但憑現狀可預見,短期內飛黃騰達也不是大概率事件,與其指望緲茫的回報,不如儲蓄來得實在。
如果你一貧如洗,親戚就不會向你借錢,那么無功也無過。一旦你手頭略有盈余,有人就會跟你開口。借是應該的,不借就有了嫌隙。日后你若有難,他絕對袖手旁觀,理由很充分:你有錢時都不借我。有錢,出借就是義務,這是借錢者的邏輯,毫無商榷余地。不借錢就欠人情債,這對有錢者而言不啻一樁飛來橫禍。不獨親戚如此,朋友亦然。周立波就說,“如果你不想和一個人交朋友那就問他借錢,如果你不再把一個朋友當作兄弟那就叫他還錢。”因為欠債者多扮可憐蟲,易贏人同情,而向人索債,往往被視為小氣、卑鄙的作派。破財在前,失友于后,真是噬臍莫及。親情、友誼如是,愛情也概莫能外。張愛玲說,“摧殘愛情的方式很多,不過連根拔起的狂風暴雨,卻是借錢。”所以有人干脆說,你若想與人結怨,先借錢給他,再向他討。古今中外,類似說起來都是淚的名言警句可謂俯拾即是,不勝枚舉。
有個段子說,你欠銀行一百元,是你的問題;你欠銀行一億元,是銀行的問題。貌似強詞奪理,實則哲理十足,前者是你失信,后者是銀行失察。俗話說,虱多不癢,債多不愁。欠的錢少,會想著還,債臺高筑,也就麻木。只欠一個人,會記得張三李四,到處都欠人,哪管王五趙六,正所謂,欠債多健忘,討債記性強。面對討債的,一而“債主上了門,就像丟了魂”,再而“二十八,隨嘴搭;二十九,有有有;三十不見面,初一拱拱手”無動于衷了,三而死豬不怕開水燙,最后一死了百債。一般人若非三餐難以為繼,不會出門借米。英國有句諺語:與其負債起身,不如空腹上床。那是寧愿餓肚子也不借錢,層次更高一籌。挪威人認為,家庭生活一旦以借債為基礎,就不再自由而美好了,顯然早就把“無債一身輕”的道理參透了。
(于2015年4月22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