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陽光灑在沙發上的閑暇上午,小A淚流滿面獨自坐在桔紅色的沙發里,蜷縮著半個身子陷入劇烈的孤獨中。記不清楚一個人這樣的日子過了有多久,一年、兩年、三年....好像無休止,沒有盡頭。她真的害怕了,害怕被永遠的隔離在這孤單中,隔離在只有一個人的世界里。房間里安靜得可怕,沒有一絲聲音,小A感覺到連呼吸聲都越來越弱、越來越弱了。她抓起手機,她需要一個出口。
朋友很快回短信了,那條信息猶如一位英雄拿著他的弓箭挽救了少女的生命。朋友說:“這個我本來是不存在的,因為你看見了所以我就存在了。也就是說如果地球上只有一個人,沒有其他人存在的話你是看不到自己的。我是從你的眼睛里看到了我,才知道我的存在。”
讀完信息,小A情不自禁淚水漣漣,心思敏捷的她怎會不知道朋友的心意,她雙手合十表示感謝。小A的痛,正是“不被看見”之痛。每一個個體都需要被確認“我”的存在,我知道我存在我才能活。而“不被看見”的人都去了哪里?小A不知道,但是前一秒的她在陰影里掙扎,直到朋友提醒了她,小A才發覺窗外藍天白云、海闊天空。因為她被朋友看見了,不,更確切的說,是她看見了自己。
小A繼續看向自己,她看見了一個孤寂的孩子渴望溫暖和愛,她看見了她的小時候就是這么孤單,身旁的人不知在何處。她看見了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關注過她的心情和感受,從來沒有問過她:“孩子,你是否開心快樂?孩子,你是什么心情?孩子,媽媽理解你的感受。”她看到的只有爸媽眼中的好孩子和“壞”孩子、爸媽眼中的喜歡的孩子和不喜歡的孩子、他們接受的孩子和不接受的孩子。小A忍不住哭了出來,她從來沒有被父母真正看見過一個真實的、完整的,既有陽光也有陰影的她。她從來不曾被看見,被看見的只是一個被迫扮演某個角色的小A,又或許是他人主觀評判的小A,又或許.....,她不知道,因為她也不曾好好的、真真實實的看過自己。
小A繼續看向自己、深深地看。突然她笑了,她分明看見孤單、悲傷的下面就是溫暖和愛,不需要外面輸入,溫暖和愛一直都在,在她的最深處,只是被孤單和悲傷悄悄的掩蓋了。而孤單悲傷的感覺是那么不舒服不想要不愿意有,所以在一次次逃避和借助各種手段(看手機、看書、吃零食、看電視劇等)轉移的過程中錯過了看到他們的機會。看到這里,小A明白了,孤單是她的、悲傷是她的,溫暖和愛也是她的。他們都存在,只是她從來不愿意靜下來和孤單悲傷處一處,所以他們總是來找她,所以溫暖和愛總覺不夠。就像一個孩子,假如孤單悲傷代表的是“壞”孩子,溫暖和愛是好孩子,他們都需要被看見和接納。否則,“壞”孩子會長長久久找上你,為的只是你用心看他一眼,接納并且用擁抱融化他。
小A和朋友繼續聊著。
“我是個怎樣的存在?是通過你對我的態度讓我知道我是什么樣子。”
“為什么說0-6歲孩子的自我建立那么重要,養育他的人能量如此重要?因為你是怎么樣看到孩子,會讓他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
這讓小A想起了課堂上一位母親問老師:“老師,我的孩子5歲,性格內向,不愛和小朋友玩,還很自私小氣。我該怎么辦?”老師很不客氣回答道:“最好的辦法就是再生一個,放棄這孩子,孩子在你眼中全是不好,全是負面,沒有一個優點,那不如換一個。”
家長看見的孩子未必是真相,因為家長們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看的過程中,已經加上自己的立場、評判、經驗、期望和情緒。真正看見的其實是自己預設好的投影,而不是一個擁有情感和獨立思想的真實孩子的模樣。
沒有被看見的孩子會怎樣?有些孩子長長久久制造一些狀況讓家長操心,或者成為家長不想要的樣子。或許這背后是一聲撕心裂肺的吶喊:看看我、看看我,這個也是我,不被你看見和接納的我,你怎么還沒看見,我這樣活著只是為了讓你看見我啊。
家長們,首先我們是一個人,孩子是一個人,是人就有陽光和陰影兩面。假如你只允許前者存在,那么后者安于何處?作為成年人,你不認為你看向孩子的這種眼光首先就是陰暗的,用陰暗的眼睛看孩子,看到的當然是一個所謂的”有問題”的“壞”孩子。
去到現實生活中看看,去看一下,我們有多么渴望被他人看見。我們努力考好的大學,工作以后想方設法成為那個被看見的人。我們迷戀戀愛時“你的眼里只有我”,而這種感覺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也曾經享受過。
去看一下,很多人把事業做大的背后,買豪車豪宅的背后,穿金戴銀背名牌包包的背后有沒有一份深深的渴望:渴望被看見。包括伴侶吵架,家人吵架的時候,那個背后到底是怎樣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對方渴望得到我的尊重,我也渴望得到對方的尊重,不被尊重的底層那份恐懼和不安是一樣的。那就是你沒有看到我的價值,沒有看到我的需要,“被看見”是一份深深的內在心理需求。
想到這里,小A整個人明朗了。自己常常會出現“身體軟軟的無力感”,這份無力感,其根源是沒有被一雙溫暖有愛陽光明媚充滿力量的眼睛長久地凝視過。人原來是因“看見”而存在,被“看見”激發活力。那么從今往后,自己會用溫暖而有力的眼眸看見自己,也看見別人。即使外面不曾有一雙眼睛真正凝視自己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眼睛是否看得見自己。
看見一個生命的真實情感,是慈悲也是愛。
更多心理學專業文章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