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騎車去西藏的大侄子
為了避開暑假人潮,暑假前老老小小回了一趟老公老家。
大姐的孩子,我們的大侄子,在鄰省上大三,見我們都回去了,跟學校請假要回家,學校沒批,然后他就逃課利用周末回來了。
妞說他是像叔叔的哥哥。
上大學前迷戀山地自行車,各種論壇,各種組裝,他那輛改裝過的山地自行車花了一兩萬。
他說今年暑假打算自己去新疆。
去年暑假自己去了西藏。
他去過的地方也許比我還多。
其實他一開始的打算是騎車去西藏的。
大姐各種擔心,讓他看《轉山》,講述騎車去西藏的艱難歷程。
還好去年是坐飛機去的。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大姐家一定很富有?
其實大姐和大姐夫不過是最普通的工薪階層。
大侄子是大學班上的班長,學生會干部。
有駕照,能開車上路。
和他的交流中,可以感覺到他是一個很有想法,能主宰自己人生的人。
從容淡定,自信大方。
我常常會想,我的兒子到那般青春年華時,我會放下擔憂,成全他熱血一般的青春追求嗎?
孩子們的暑假
親子游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為了犒勞辛苦學習的孩子們,父母一般都會帶著孩子看世界。
有俱樂部會員旅行,有自由行,有跟團游......
想起了在某景點,親眼見過一對父母,在眾目睽睽之下教孩子逃票,掙脫工作人員的手,孩子本能的瘋狂往里沖。
觸目驚心。
為這個孩子有這樣的父母感到不幸。
明明已經超高的孩子,父母報名跟團游時,很多都會選擇只交車餐的費用,而景點的費用,抱著僥幸的心理,先不交。
常常會看到在一些景點門口,父母教孩子往下蹲著點,或者牽強的抱在懷里。
據說美國的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會爽快的給孩子買一張票,交給孩子,讓子抬頭挺胸走到檢票口。父母會驕傲的告訴工作人員,“這是我們家未來的工程師”或者“這是我們家未來的醫生,律師”......
人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富有創造力,殊不知孩子的自信與很多成長細節密不可分。
面對游樂場相對刺激的設施,或者海上的拖傘,甚至潛到海底與魚共舞,有些孩子很興奮馬上就要去,有些父母怎么做工作,孩子都不愿去。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天生好奇,膽大,為什么孩子后來慢慢變得縮手縮腳了呢?
是否因為父母過多的擔心,以自己的經驗,以保護之名,不斷告誡,阻止......
當你的孩子什么都不敢體驗,或者做什么都要先問你,得到你的認可才敢去做,你要反省一下,孩子的果敢,勇氣,敢闖敢拼的銳氣去哪里了,有沒有被埋葬在你夸夸其談的過來人的經驗中?
小妞一歲多去早教時,我覺得收獲最大的可能是我。
飲水機燙,中國的父母一般會阻止孩子靠近,孩子每次試圖靠近家長都會很緊張的沖過去,對孩子說,“別碰,燙,很燙,會受傷的......”
于是孩子就會一遍一遍的試圖靠近,父母就一遍一遍的告誡,老師說,西方父母的方式截然不同,他會把孩子帶過去,在不燙傷孩子的前提下,讓孩子感受一下水溫,再告誡水燙,孩子親身體驗過了,他會印象深刻。
父母沒有權利以經驗之談阻止孩子走他自己的路,勇于讓孩子試錯,體驗他自己的人生,也許會受傷,但是總比畏首畏尾強,自勉。
補習班
傳統應試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罵聲中,并沒有改變,且越演越烈。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條件好一點的家長,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找家教老師每天跟。
孩子的作業更像是家長的重要工作,孩子完不成,家長被便利的微信群等現代通訊方式公開批評。
孩子的成績與教師的福利待遇緊密相連。
有些一年級的孩子就已經題海戰術,需要面對鋪天蓋地的試卷。
好像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全部考滿分。
即將成為小學生的家長,倒吸一口氣,倍感壓力。
暑假當然也免不了各種學習。
遍地都是暑期補習班的廣告。
很多即將入小學的家長已經在借課本給孩子提前學習。
課外興趣班
在沒有成為家長時,看到很多批判虎媽虎爸的文章,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讓孩子又忙又累,我是支持作者的.......
萬萬沒有想到,我也成為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因為別人的孩子都在學,你不學就落后了,作為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樣子。
可是有時覺得孩子比大人還累,就算是大人下班以后還要去學這學那,都不一定能堅持。
孩子暑假繼續學這學那,并不閑。
在孩子抱怨累的時候,以愛之名給孩子做思想工作,孩子倒是習慣了。
有時候想,這種愛孩子的方式對嗎?
可憐天下父母心
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孩子本來可以無憂無慮度過童年,但是父母的著急,已經綁架了幼兒園教育。
教育部門明文規定幼兒園不能教授小學的知識,但是沒有幾個幼兒園能做到,因為孩子入小學就要面對殘酷的競爭。如果完全不教小學知識的幼兒園,可能就會面臨最后一年孩子轉學的局面,為了現代化的“幼小銜接”。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與其說是孩子的競爭,不如說是家長的競爭,而家長更是推波助瀾的強大力量。
很多人看過“牽著蝸牛散步”這篇文章,都認可作者主張的慢下來陪孩子慢慢成長。但是知道和做到,往往不是一件事。“知行合一”并非易事。
家長都希望孩子幸福,如果所有的家長都能慢下來,靜待花開,孩子也許會更幸福,但是如今的社會局面,人人想贏,大多數人想把他人踩在腳下。
孩子只能被這股力量推著往前,別無他選。
臺灣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里主張,天下的事只有兩件事,一件是你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的事,除你之外哪怕是至親的事,也和你沒有關系。
有幾個人能做到呢?反正我還沒有修煉到這種境界,看到孩子做不好,也會著急上火。
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孩子,用什么方式去愛更好呢?期待能在留言區和你一起交流。
ps:碼字不易,客官給個贊唄
更多文章請關注個人公眾號“非原創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