匚? 桿秤的記憶
小時候坐在外婆家的門檻上,就能看到巷子里來來往往的小商販,挑著擔、拖著車吆喝買賣,一桿木秤吊起貨品:“你看,秤高高的,放心吧,不會少你斤兩的?!?買家看著那高高翹起的秤桿滿心歡喜的付錢。
這些殘存的片段,已經成為一個城市里長大的九零后對于桿秤的全部記憶。作為中國獨立發明的傳統衡器,它在中國應用了數千年。
桿秤攜帶方便,小生意人帶上一桿桿秤,或別在腰間或放于籠簍之間、貨物之上,待買賣來時隨手一握秤桿,掛好秤砣,栓好秤盤,架勢搭上之后生意也就做成了?,F在在一些小鎮、村落里還是不難看到它的身影。
匚 斤斤計較的快活人
隨著時代發展,電子秤的普及,桿秤迅速沒落,桿秤匠們的處境可想而知??墒沁@次采訪的對象——永利桿秤第五代傳承人蔡雪貞,從電話聯系開始就能感覺到蔡師傅是個特別開朗愛笑的女匠人。
“秤要準,心要平。”這是蔡雪貞的父親在教授她做秤的時候常常念叨的話。“做一個秤才幾塊錢,一般人都不會做的,我只要有吃、有穿那就好了,我不要求別的那么高,所以我們心是很平的?!闭麄€采訪的過程中時常能聽到蔡師傅爽朗的笑聲。
在20歲出頭的時候,父親摒棄了中國傳承傳男不傳女的規矩,把手藝傳給了她。起初,她并不是很愿意學,只是父親千百般勸說“不能丟掉祖傳技藝”,這才開始做這行,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一桿秤內有乾坤,最磨得了制秤人的時間,也磨去了老街上流淌的時光。而無論是往日的繁華,還是今日的落寞,女匠人依舊不改開心爽朗的本色。
匚 做的是手藝,稱的是良心
蔡師傅提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親,回憶起父親起初教她做秤的情形她的眼眶一度濕潤:“我爸爸是個讀書人,他有文化,我沒讀過幾年書,后來爸爸教我寫字、打算盤,都是爸爸教我重新學習的?!?/p>
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而制秤人絕不會因為自己的失誤而讓秤缺斤少兩,做秤就是做良心 :“以前老說做手工的人很粗糙的,我家里雖然是做手工,但是講話,教育都是有文化的。秤是準的,只有人的心是不準的?!?父親在教授技術的同時,也在教授著蔡雪貞受用一生的做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