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邀我去興慶宮賞牡丹。正是春風軟軟拂面,暖陽款款沐浴時節,豈可辜負?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進興慶宮,牡丹就以異乎尋常的熱情攫住了每個人的心。一樹樹,一叢叢,一片片,有的含蓄,有的奔放,有的妖嬈,有的內斂,千姿百態。有的粉的像霞,有的白的像雪,有的紅的像火,五彩繽紛,奪人眼球。觀賞的人真是多到“如織”,一行行,一隊隊,一組組徜徉在花叢中,顧盼間,皆是生輝的花朵的笑顏。
細嗅幽香,心生喜悅,世間諸多煩惱在此得以稀釋,消融。
被牡丹環繞的建筑古香古色,名曰沉香亭,不覺莞爾,真真名副其實也!
因為是周二,賞花的人以老人居多。有一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看起來年紀有八十上下。婦人行動不便,老頭兒細心相攜,讓她站在一簇紅艷艷的牡丹前拍照。婦人有點羞澀,一邊擺造型一邊笑著嗔道:“你可要拍好啊,你拍好了嗎?"然后拿過手機仔細端詳,說:“嗯,還真不錯。"老頭兒一直以笑相陪,眼里流轉著喜歡和滿足。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怒放的牡丹前拍照,是他們曾經火熱激情的歲月的寫照嗎?即便無言,那一團團的火紅也是現在內心情感無聲的表達嗎?
有畫畫的人在此寫生。我忍不住駐足觀看,黑色的中性筆筆尖在潔白的紙上行行走走,一朵朵花頭,一桿桿枝葉得以靈動復活。線條蒼勁優美,我不由得去仔細比對,寫生者對牡丹并非實物搬遷,而是作了劃框截圖。對于枝頭繁累的多個花頭并沒有挨個描摹,卻是選取形態,大小各異的為目標,再取了彼的枝,此的葉,構成了一幅得當的寫生稿。藝術加工過的牡丹比活生生綻放在眼前的少了顏色,卻多了韻致,值得細品。
圖片發自簡書App
想到人生。展眼望去,風景雋秀,處處誘人,怎樣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里完成自己滿意的作品呢?怎樣在耄耋之年為自己的圖畫心懷滿意,不跌足嘆息呢?
扣問內心,寫生者展現在紙張上的已是答案,而我呢?
在這個春陽暖暖的早晨,這個問題,值得我去慢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