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怨天尤人,覺得這個世道對我不公,我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可是遭受的挫折卻比同齡人多。
尤其對待感情方面,我覺得只要我對人家好,人家就會以相同的方式回報我。對,那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做什么事都應該有回報,我對你好,你就得對我好,我理解你,你也必須理解我。
可是在婚后的第2年,寶寶出生之后,我覺得一切都變了。孩子的到來讓我們這個家陷入了危機,我和先生每天都在不斷的爭吵中渡過,爭吵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因為我們雙方都在抱怨自己付出的多,而另一方沒有給予肯定和理解,再加上婆婆的摻和和挑唆,使我們這個家徹底陷入了絕境。
我之前因為沒有方式,對家人沒有底線的付出,最后大家拋出一句,我做什么都是應該的,在他們眼里我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就應該受到評判。而我天生倔強,總是為這些問題和他們爭論,每次爭論都不得而終,因為根本爭論不出上下,得不出結果。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害得我得了一身病。
現在想想也覺得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夠可笑了,這種方式行不通,那就換一種方式呀!為什么要走同樣的路呢?我想,那時候的我肯定是陷入了固定型思維模式。
就這樣,日復一日,我們一家人每天都沉浸在充滿硝煙的戰爭里,爭吵不休,事情依然得不到解決。漸漸的,我對這樣的婚姻絕望了。
我是遠嫁,從自己的城市嫁入先生的城市,父母遠在千里之外,有了委屈不能傾訴,就算可以傾訴,他們年齡大了,也不想讓他們為我擔心。
親人離我又遠,嫁入這座陌生的城市,我沒有什么朋友,孩子又不省事兒,從早到晚的哭鬧,有時候一抱就是一天,連個廁所都去不上,記得有一次,孩子的便便在房間里一天都沒顧得上清理,因為你不敢動,一動她就哭。還有一堆的家務活和毛蒜皮的瑣事,我那時候真是要崩潰了,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過來的。
我每天都被這樣的生活折磨,后來,在問題得不到解決的婚姻里,我患上了抑郁癥。一開始,我并不知道自己患的是抑郁癥,只覺得渾身無力,起不來床,身體像被掏空了一樣,臉色憔悴,打不起精神,而且睡眠極度下降,常常自言自語的和自己對話,心里總是想著自己受過的委屈,一門鉆牛角尖,而且對生活生無可戀,覺得死了就解脫了,我那時候就想用這種方式懲罰婆婆和先生,想不開就出去走,不分時間,不分早晚,有時候半夜睡不著,就會出去走一通,不知不覺,走到了天亮。
某一日,我去看了中醫,這個老中醫給我把了脈,觀察了我一陣,后來對我說,你這是典型的抑郁癥,他把我身上的病癥全部都說出來了,而且說的十分正確。他說你如果再這樣下去,就會患上重度精神病,那時候任何人也救不了你。
從醫院回來的幾天里,我想了很多,我真的要死嗎?我在心里問自己,我死了能對得起誰?父母怎么辦?孩子怎么辦?父母把我養這么大,傾入了一生的心血,他們希望我可以過的幸福,對于他們,我不僅僅是為自己活,同時也給予了他們活下去的力量。而我死了他們該怎么活?
而我的孩子,她還那么小,正是需要愛和陪伴,我就這么不負責任的死了,她的人生該如何繼續,沒有母愛的生活,她能成長得好嗎?
至于先生和婆婆,剛開始他們或許還會自責,但是所有事情都會隨著時間而流逝,我死了,他們不會有任何損失,生活還會繼續。
而外人對于我的死,會像看死老鼠一樣一閃而過,不知情者還以為我是作死的。
想來想去,我這樣的死又能換來什么價值?我突然恍然大悟,我連死都不怕,我還怕活著嗎?
于是,我開始整理自己的情緒,時刻控制自己,不去想過往的事。我渴望找到改變自己的方式,后來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他教會了我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在他的引導下,我注冊了簡書,因為緣分,認識了成悅老師,那時候,成悅老師正是在簡書更文火爆的時候,她的文章我都看過,而且有的還看好幾遍。我喜歡看她的文章,她的文章能給人力量。而且在她的文字里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感覺很多地方和她相似,我們都天生倔強,不服輸,不認命,我們相信命運可以改變。
文章看的多了,就有一種想認識成悅老師的沖動,而且心里暗想,自己也想活成像她一樣的人。機緣巧合下,我添加了老師的微信,并且成為了她的學生。
在她所有的學員里,我可能是最差的那一個,因為我沒有文字功底,知識面淺薄,接觸的圈子又小。但是我認學,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我能時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在她的帶領下,我的生活和情感都發生了變化,其實變化最大的應該是我自己,以前我覺得自己做的就是對的,無需改變,別人不認可我,那是因為他們跟我不是一路人,我總想,這個世界總會有懂我的人,哈哈,我那時候的想法是多么的諷刺。
那時候的我就是被固定思維套牢,覺得那時候的想法真是不可取,越來越覺得自己身上有太多不足的地方等待改變,需要精進。現在的我,對家人沒有苛刻的要求,以前總是想著改變別人,現在覺得這個想法是愚昧的,其實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只能做好自己,只有自己改變了,周圍的一切才會跟著改變。而我現在每天都在成長,孩子越來越喜歡我,先生也時常夸贊我,我也能很理性的解決每一件發生的事情。
我想,我現在應該是擁有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直到我遇到了這本書《終身成長》,我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本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是美國的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研究者,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
其研究成果獲得了廣泛贊譽,著作《自我理論:動機、人格和發展的角色》被世界教育協會評選為年度好書。
卡羅爾德韋克通過5個維度對本書進行了全面解讀。首先她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分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才能一成不變,這讓人們時刻想證明自己的智力、個性和特征。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
這不禁讓我想起婚姻中的伴侶,有的人認為我就是這樣,你就要遷就我。還有的老人不管自己做的對錯,都不接受兒女的建議,即使做錯了,也不接受反駁,如果不聽,他們認為這就是不孝順。生活中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大部分的人都擁有固定型思維的模式。
比如有的老師認為女生就是學不好數學,而有的老師注重學生的成績,他們認為學習好的是因為有天分,而那些學習不好的是因為天生資質不行。這些行為都是典型的固定性思維,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更注重結果和看法。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養。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
成長型思維的人更注重學習和做事的過程,他們認為能力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改變,他們把學習當做一生的事,把挫折當作動力,遇到困境會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去抱怨。做錯事情也不怕丟臉,而是吸取經驗和教訓。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所關注的是自身努力,而并非天賦。
固定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的區別在于他們對自身評價、對成功的看法和失敗的看法,還有對努力的看法和腦波的看法存在差別。
而這些區別就在于固定性思維的人認為聰明的人就一定會成功,而成長性思維的人認為成功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
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培養成長型思維呢?卡羅爾德韋克告訴我們要想做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首先要關注自身成長,而不去做任何評判。然后去發現自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以便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行為,慢慢去完善自己,要善于發現自身的優點,及時給予肯定自己的能力。
最后希望大家去讀一下《終身成長》這本書,這本書不僅改變了我,也改變了很多人,尤其是正處于婚姻中的夫妻,不要總是奢望著去改變對方,男人不要認為做家務就是女人的職責,要及時給予妻子肯定,鼓勵她們去追求夢想,去創造自己的價值,這才是女人獲得成長最好的方式。
而女人也不要把安全感和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愛,男人沒有義務時時刻刻寵著你,對你言聽計從,如果遇到了,我覺得那你是足夠幸運的寵兒,所以我們應該不斷修煉自己,不管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很好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