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正吃早餐,趙強打來電話,說接到幫扶村支書電話,上面檢查,讓去配合。
吃過飯,到了辦公室拿著扶貧筆記本,坐上趙強開的車,同行的有馬杰和康健,一路過去。
自己拿了耳機,本來想在路上聽聽說書的,后來想想有點裝B,不如聊天,也能學到一些新鮮知識。
聽著他們聊天說話。馬杰說:她們同學聯系了,她的同學有的業務能力很差,但現在的工資遠遠超過她。她還有一個同學在北京開始當著小包工頭,很有想法,說光做房屋補漏的活不行,得再做個啥,在干活的過程中接觸到一些老板,主動學一些東西,現在和別人在鄭州合伙開大眾4S店。還有一個同學,在鄭州某個公司上班,準備跳槽,后來想想老板對她不錯,待遇也行,就打消了想法。馬杰后來感慨地總結,不管在哪里,都得謙虛、努力和踏實,人都會喜歡的,也能干出一番成績。
聽了馬杰說同學和朋友的故事,我很認同。80后的人都在奮力前行,都在努力拼搏做好自己,都在外面闖蕩活出自己,作為70后的我真是汗顏。我自問自己有資本去外面闖蕩嗎?反思后才感到害怕,在浩浩蕩蕩的時間車流面前,自己40多歲了,沒有一點年齡優勢,同時,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和一招制敵的絕活,學歷背景也沒有,如何在時代向前走的滾滾洪流面前生存和生活的更好?雖然40多歲了,還得努力學習技能啊,得有拿得出手的本領,否則,真的要被社會無情的現實淘汰。
康健和邢超偶然的附和說了兩句,沒有其它有想法的話,這也許就是80后和70后的差別,70后在年齡和生活壓力面前,已經沒有太多斗志和想法了。
車到達了現場扶貧點,是一片花生地,已經有好幾輛車在那停著,下車一問,原來是復核上報的種植花生地實際情況。
等了好大一會,一個貧困戶走過,顫顫巍巍的,一群人圍著他照相。
趕往下一戶,圍著照相,再趕下一戶。
11點多時候,陳莊所有貧困戶凡是種植花生的都合影了,也就是核實了,和扶貧第一書記握了握手,中間有個自稱是農業辦的人走過了再次給我強調:"一定要認真,不能沒有多少地多報,也不能種了很多地漏報,一旦有人告就要追究責任,你們要認真,盡可能用腳步步。”他說的是,我們兼職扶貧,真心是做不到。
到單位是12點,整個上午就這樣過去,扶貧。其實坐下來想想,這些活,你不去找,你不去現場核實,你不去給弄虛作假的一個震懾也不行,雖然是看似簡單的浪費時間,總的有人去。但在中間過程中,自己不應該魂不守舍的看手機,看行情,而應該和他們拍拍,多了解一些扶貧的知識,而不是時間全部浪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