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結營,七期從此再無作業。”
習慣性的點開唯庫打卡界面,卻不再是作業題目,而是上面這句話,一時間竟有些悵然若失。不知是該耶一聲 “終于沒有作業了! ”,還是該嘆一下 “就這樣結束了。”
30天一路走來,預想過作業的量度,但沒想過作業的強度。抓耳撓騷,焦慮慌張,恍然大悟,怡然自得,心悅誠服,頂禮膜拜,以上種種心情通通體驗過,有的還不止一次。
你可能會問作業很難嗎?
難,非常難,因為我們已經太久的習慣被動性輸入,張開嘴巴,吞下去,囫圇不解。
但又不難,一點都不難,因為字里行間認真的態度,獨立的思考,便足矣得到認可。
通過30天變著花兒的作業,自己到底收獲了什么?我想是顛覆,是創造,是靈感。
「何為顛覆?」
先是顛覆了認知。
一直覺得除了帶有目的性的純粹課本學習,閱讀應該是一件消遣的事兒,輕松的,隨意的,看完一本一時偶有感想,過后不過是束之高閣,好似精神世界一排排的戰利品。就算有機會與友人聊起,記不清細節也沒覺得有什么大不了。殊不知正是這種無所謂讓自己忽略了讀書本該是一種技能的本質,而只有真正將所讀書目中的信息讀懂,內化為己所用,才算讀過。
再者顛覆了方法。
古語言:腹有詩書氣自華。可“華”并不是隨意什么書都能得來的,必得是有價值的好書。
要么是豐富精神世界能夠貫穿一生的指導理念(務虛層面),要么是基于大眾需求,針對普遍痛點的解決方案(務實層面)。向外看硬思維數據做參考,向內看軟思維興趣內容做支撐,中西方經典名著,人物傳記,口碑一流的雜志,又或是揭露社會現象,積累人生智慧的解碼書都為不二之選。
有了好書,便得讀得快,悟得透,記得住,方為真正“腹有”。倍速閱讀法來解決快讀,蘋果閱讀法來解決讀懂,主題閱讀法來解決歸類,卡片閱讀法來解決記住,費曼閱讀法來解決一切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然會出現。
原以為那些一年讀300本書的不過是走馬觀花,學完閱讀板塊的內容才知曉,算法對了,一切皆有可能。
只是要注意,倍速不要著急,去掉心底聲讀,逐漸減少眼球聚焦,嘗試將書當畫看去尋找關鍵詞;蘋果不要貪心,一次只一個好問題足夠,嚴格把握時間,沿路上的橘子橙子再吸引人也不要駐足;主題閱讀法要圍繞一個核心點出發,實現有趣、有用、有料;卡片閱讀法得我思與我見皆有,輔以智、慧、聰、明的分類為素材積累打好基礎;終極費曼閱讀法要堅持,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這些方法有快也有慢,靈活運用,結合而強。
「何為創造?」
創造的初心絕不是對套路的把玩,更多的是想給這個世界增添一點色彩,這是所有結果的起點,也是所有環節的第一環。而真正能夠直擊人心的永遠是真實生活中的基本情感,所以我手寫我心的真情流露才是最獨一無二的創造大招。
創造的過程或許艱難,或許漫長,完美的作品尤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斷的吸收,不斷的消耗,由平凡無限接近偉大。看大師的作品,品大師的風格,所有的美都有不一樣的展現,卻又暗含頂級思維邏輯的共通,這種共通才是作品最精華的所在。
不要妄想一下子寫出一篇好的文章,要相信 “能積微者,速成。” 的道理,不妨試試納博科夫的卡片創造法,不一定從頭寫起,想到什么寫什么,將文章想象成一張整體畫面,對上面的空白盡情的填充,把自己想象成拼圖游戲的高手,需要山水拼山水,需要人物拼人物,按照需求,隨時調取。
要是讓我來比喻,我會將文章比作一個蛋糕,而卡片可能是奶油,是裝飾水果,是夾心果醬。想要的蛋糕口味越多,便要積累越多種的材料,也就是卡片不要單一,要多角度,可以是好的句子,可以是好的觀點,可以有虛的層面,也可以有實的層面;而蛋糕口味想要與眾不同,那必然要對材料的特性加上自己的理解,才能知道到底怎么組合才最好吃,即卡片的我思最重要。
當然,每一種材料又有自己的特性,熟悉、記牢這些特性,把握能把握住的點滴,才能夠按照自己需求的口味靈活組合,最終形成完整的蛋糕。換句話說,這些卡片必得是要短小精悍,方便記憶,一片有一片的觀點,應是一篇文章的濃縮,而非洋灑累贅的廢話一坨。切記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實在無從下筆時,還可以考慮勞拉·布朗博士的六步寫作輪盤,用數學的思維去拆解、簡化文章的邏輯,明確寫作目標,確定目標讀者,頭腦風暴形成中心思想,謀篇布局組織內容,快速撰寫初稿,慢慢斟酌修改。
有了精彩的卡片和輪盤一角,就像有了長途旅行中的糧食,還得有明確的地圖,才能踏實的上路,創造回路便是寫作的地圖,是思維層級的指引。因為人的本質是信息加模式?,對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和使用才是王道,即能寫出一張卡片?—?知道如何寫出的(思考加工的過程)—?別再忘記。
而創作的語言就是思維本身,調整思維就是調整語言,反過來調整語言亦能重塑思維。所以好的語言非常重要,是一篇文章的氣質和氣味。我們所處的社會一直都是傳統文化搭臺,各家輪番唱戲,傳統經典的語言風格便是屬于我們的主流文化,在研讀主流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的被定義,被重塑,被升級,被優化,從而更好的了解體味屬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靈魂。
但別忘了,語言亦是載體,傳達清楚信息是它的核心使命。
不難發現,古往今來的優秀作品,在表達特點上無一不是簡潔明了的,要向讀者不偏不倚的的呈現事實。我們大多不喜歡一二三四列舉的清單體,因為它著實讓人感到緊張,更多中意的是有流暢愉悅感的信息流,自上而下的通透感讀起來才爽快。除此之外,還要避免模糊不清的抽象詞,官僚體;空乏的陳詞濫調;大談枯燥的專業而置讀者于不顧,世界飛速旋轉前進,每個人最關心的都是自己,“與你用關,對你有用” 才能拉近和讀者的距離,彼此間的信任才會悄然建立。
語言的魅力尚且可以吸引注意力,起伏跌宕的故事線則更能牽引讀者進入畫面。我們都喜歡英雄之旅那種從平凡出發,歷經磨難,樂觀面對,終以不平凡而歸的精彩,并不是因為它鼓勵凡人做英雄,而是讓普通的我們能勇敢的面對自己多樣的人生,成為自己曾經崇拜的王者,實現自己最喜歡的樣子。這是人類最本質的自然邏輯規律,自我救贖,自我突破,自我成長。
以上算是創造心法的獲得,還有不同實戰文體的了解:
比如主題書單、分銷文案、書評、精讀文章、聽書稿、拆書稿、書單課。不同的文章類型,共性是創作心法,特性是各自的風格和側重點。
主題書單是一個大主題下,3-5本書各自推薦語的集合。用3-5個點概括每本書籍的精華,從封面、腰封信息尋找核心賣點,針對目標人群分析讀者痛點,再將印象深刻之處總結升華。
它的制作就像是在教會我們形成自己的圖書歸納法,打造個性化的圖書館。如果記憶是一座宮殿,那每個主題便是一個房間,房間門上還貼著各種解釋的標簽,想要什么推門而入就是了。
書評,有書也有評,是創造者對原書作者觀點的評價議論,卻不拘泥于單方面,可好評可差評,好有好的說明,差有差的原因,重點在于對讀者下一步的閱讀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分銷文案似乎只有一個目的,便是與讀者產生惺惺相惜的深度共鳴,影響用戶產生購買行為。它是一種底層的心理機制,當讀者看完有 “OMG~買它! ”的感受時,則說明寫到位了。想要寫到位,那就要巧妙運用6大影響力法則:互惠原則、喜好原則、社會認同、承諾一致、稀缺原則、權威法則,并輔以種草語言。
精讀文章則是精讀完一本書后的原創美文,個人有個人的理解,個人有個人的特色,去清單和重密度是創作的兩大秘訣,而寫作角度也多種多樣,可以是按照某種文化需求;按照某種主題;又或是按照某種讀書產品的類型,完完全全看君心頭喜。
專業技術含量再高一點的是聽書稿和拆書稿。兩者都是對書籍的二次創作,都以自然語言的方式,讓忙碌生活狀態下的聽者有實現時間價值翻倍的滿足感。
既然是服務聽眾,那便時刻要將服務意識記在心中,前傾45度的表達欲望很重要,以聽眾覺得有意思,能明白為標準,所以不僅要濃縮書中的精華,還要將其消化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再者,線性化的謀篇布局是最佳呈現形式,要有開頭,有中間,有結尾,讓聽眾聽起來像河流順流而下一樣的流暢舒坦。
具體來說聽書稿的結構,可以按照總?-?分?-?總來寫。
第一總,介紹全書(點題、破題)+介紹作者(是誰?/?有什么成就?/?有什么特點?/?他在書中的核心觀點)
第二分,全書選取3-5個分論點進行論述(過少內容缺失,過多記憶負擔)。采用金字塔原理:相互獨立不重復,完全窮盡無遺漏。
第三總,整書核心觀點再次總結。
另外,還有四個技巧能讓文章更生動。由難到易,讓聽眾有成就感;由高到低,讓聽眾有探究感;由已知到未知,讓聽眾有獲得感;是非落差,讓聽眾有顛覆感。
相比聽書稿,拆書稿更強調對讀者實際生活帶來的啟發。不再是單純的一篇文章,而是圍繞一個核心立意或一條敘事主線的一系列小文章,更像是帶著讀者情景化的完成一套線上課程,更利于拉近和讀者間的距離,增加彼此間的黏性。
用一句話來概括其特色就是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每一篇文章湊在一起,是一個完整的讀書產品;每一篇文章分開,又是獨立好看的個體。
既然可以單獨拎出來分開看,那每一篇文章的標題必然是出色有趣的,要情真意切、有信息量,要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引發共識。
拆書稿創作起來雖然沒有固定的模版,但依然有規律可循,不管是幾拆法,不管是虛構類還是非虛構類書籍,都可分為預告篇-正文篇-總結篇。
總之,就是既要簡要提煉和總結書中較有價值的內容,又要穿插自己對故事的思考和看法,可以借提出有身份帶入感、有痛點的問題、迅速讓讀者進入到閱讀狀態。三七分的夾敘夾議方式最好,切忌流水賬。
當通過拆書稿吸引到一批較為固定的用戶時,還可以借力使力,發散思維,打造多樣化知識社群。
最后再來說說書單課。它算是一個聯合產品,是主題書單和聽書稿的融合疊加。要踏實付出大量心力,精密優化海量細節,最終將自己能給到的最好的東西,最簡潔的操作交付用戶。
認真走好如下六個步驟,一環扣一環,任何一環出現瑕疵,都有可能使得產品走形:調研用戶/平臺需求,針對需求垂直豐富的給出書題書單;逐本閱讀書單中的書,并將每本書變成聽書稿;找主播或自己錄音,剪輯完成完整的音頻成品;上架,運用分銷文案,實現售賣目的。
「何為靈感?」
一直覺得知識經濟是個太宏大的話題,離著平凡的自己好遙遠。可小冰老師卻一再用身邊學員的優秀案例來啟發我們,鼓勵我們:知識付費才剛剛開始,大幕之下還期待著更多精彩的作品,不要憂愁模式,而要理解行業本質,輕松一點,把它當成活潑生活的好伙伴,而不是嚴肅生活的指揮官。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機會,做出自己的產品。而產生這些機會的靈感正是真實的生活本身。
那究竟怎么找靈感?
首先得學會把自己放在產品創造者的位置去思考問題。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第一位明確的是自己的使命,即自己做這個產品的目的和意義,因為它是接下來驅使你不斷邁進的核心動力。且這個使命應該是正能量的,推動某種進步,或是解決大眾的某類問題。
那什么算是正能量?答,強勢文化。
所謂強勢文化,就是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自強不息。以現實為前提,以承擔為起點,沒有奇跡,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規則,拒絕一切形式的等、靠、要。
知道好的標準,就相當于悟出道,接下來就是努力向著這個標準去靠攏。憑什么靠?憑實力。梳理自己的核心優勢,找到自己的知識邊界和盲點。如果覺得模糊就先積累,用5種閱讀法、用不同的書稿寫作法去不斷的練習升級,當積累到一定程度,結合著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連同其他各項技能,等待一個可以實現技術爆炸的機會。
這個機會就是實際生產產品的造物過程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是可以運用在很多領域的秘訣,造產品也不例外,知己,就是剛剛提到的明確自己的優勢,擅長的內容或類型;知彼,就是要了解行業,了解外圍市場的產品形態,競爭情況,同時還要考慮目標用戶的群體是不是足夠大,產品是否能引起大范圍的共鳴。
想清楚了使命,梳理好了優勢,就大膽想,先行動,不要擔心不完美。
沒有一個優秀的產品是一出生就毫無瑕疵的,連偉大的蘋果手機都在逐年的迭代優化,閉門造車很可能上路就廢,只有在實戰應用的過程中才會更好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一步一步向著完美無限的接近。
在走向完美的路上,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自古就有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的生動說法,集思廣益永遠強于單打獨斗,所以學會向外鏈接,聚集一切可以聚集的力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不斷向外打開的過程中,那些靠一己之力難以解決的困境大可能迎刃而解,還可能迸發出新的火花,而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只是時間的問題。
你看,其實事情本身并不復雜,很多時候,困難是被我們自己的懶惰和畏懼給放大的,就像哈利波特里 “揭露心中恐懼的魔法生物博格特” 一樣,你越害怕,它便變得越強大,而打敗它的咒語只有一句 “滑稽滑稽!”
我想以上便是在這個30天訓練營的收獲,有些已經悟出了些許門道,有些尚在門口徘徊,但我相信如老師所說,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打敗那個懶怠的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前程無遠弗屆,一切皆會實現。
最后,借用同儕素一的一句金句:“把自己放低一點,更容易進步。”
的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呀,還是要多和優秀的同伴在一起,才能時時警醒,時時有目標。
就像訓練營里的每次作業一樣,一開始我會覺得 “你還不錯”; 現在我會告訴自己,你還可以更好。
精進將至,請繼續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