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才子蕭若元以及羅輯思維羅振宇,均有對中醫的批判的言論,主要論點是中醫不符合現代科學,因為缺乏大樣本隨機對照雙盲實驗。但現實中,不少人的經驗是,很多病,西醫搞不清成因看不好的,就看中醫,譬如風濕、皮膚及慢性病等。另外西醫看得好但反復發作的,也會尋求中醫的幫助。中醫未必是主流療法,但作為西醫的補充療法,卻一直存在著。
傳統中藥
中醫的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虛實等,確實不可證偽,由此觀之,中醫確實非現代科學,但通過上千年的積累,中醫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案例。另一方面,以西醫為代表的現代科學,對于人類很多疾病的成因和治療方法,卻還有待改進。所以,當西醫不理想的情況下,人們便尋求中醫的幫助。
事實上,中醫更多的是代表一種獨特的治療思維,包括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同病異治),整體論(將治療的對象由疾病變為人,目標由“疾病痊愈”,改為“個人身心健康”)以及配方的思維(以方為治療核心而非藥)。
這種治療思維轉變成治療手段,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至今還在港澳臺地區保留著,作為西醫的補充。在中國,中醫甚至被推高至與西醫并駕齊驅的地位。在港澳臺地區鮮見的中醫院,在大陸比比皆是。這固然是部分出于政治原因的考量,而且很多中醫院其實是采用西醫的手段,“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用的根本上還是西醫。然而,這至少給中醫提高更大的發展空間及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