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初秋的時光,有一種不急不燥的美好。早起推開窗,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中午吃過飯,可以睡個慵懶的美覺。下午時分,太陽慢慢西沉,燥熱也一絲絲減退。抬頭,看看天空,藍天遼遠而深邃。白云,像棉花糖一樣柔軟。一陣微風拂過,姑娘的裙擺翩翩起舞……
不過是一頓晚餐的時間,太陽落山了。暮色四合,天邊還有幾顆星星在眨巴眼睛,若隱若現。街道兩旁的樹葉,也在這初秋的黃昏里,肆意地生機勃勃。
我是喜歡花的人。這樣的季節,在城市的喧囂里,路邊幾乎見不到花了。花的絢爛始于爛漫的春天,花的荼靡盛開在夏天。秋天呢,很多花兒已經魂歸土地了。明年,又是一年春。偶爾,也能看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兒。淡淡的紫色,沒有春花的嬌艷,沒有夏花的熱烈,只有屬于秋天的安靜。
秋,在不同的人意象里,有著不同的況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的秋,沒有之前古人筆下的悲壯落寞,卻是有著比春日還有美好的詩情和斗志。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宋代詩人范仲淹筆下的秋,是傷感懷舊的。仿佛一下子,把我們從天高地闊的秋色里,拉回到故鄉的懷抱。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清代詩人納蘭容若筆下的秋,多是文雅的,感傷的。遇見納蘭,是“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傷,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的深情,是因為“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無奈。
秋色無南北,人心自淺深。
沒有春的溫暖,沒有夏的熱烈,沒有冬的冷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春天播種,秋天收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然而,年少時的我,卻并不喜歡秋。
每到秋收季節,家里家外都是忙碌的身影。阿爸阿媽起早貪黑地勞作,卻也擺脫不了看天收成的命運。有時候,忙碌了大半年,卻有不測風云,收獲便是寥寥的。有時候,天公作美,收成滿滿,大人們依然是眉開眼笑的。年幼的我們,就要充當臨時勞動力,一起下地干活去收成。小時候的披星戴月,也是毫不夸張的。偶爾也不能按時吃飯。小小的心靈,便是厭惡極了秋,絲毫感覺不到收獲的喜悅。
再后來,經濟發展了,村里村外也換了新面貌,就連秋收也更換了方式。各種見過的沒見過的機器齊身上陣。好嘛,這下子,才是真正的解放勞動力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爸爸媽媽不再彎腰駝背,起早貪黑了,我們也不用忍饑挨餓了。
于是,慢慢地,我不再害怕秋了。
時日俱增,年歲漸長,年少時的秋漸漸模糊了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安靜深情的秋。像是一位飽經歲月的少婦,褪去浮華稚嫩,眼神里,滿是秋水深情。安安靜靜的美女子……
就這樣,開始慢慢地喜歡秋。喜歡她的清涼,喜歡她的成熟,喜歡她的靜默。
初秋的午后,給自己泡上一杯茶,焚上一支香,插上一束花,靜享怡人秋色。
只聞花香,不談悲喜。喝茶讀書,不爭朝夕。陽光,暖一點,再暖一點。清風,柔一點,再柔一點。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