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一,都會說孩子們有周一綜合征。
其實,自己也有。
在上課之前,把周末小卷批改完。感覺好多地方都需要細細評講,所以也就沒有給孩子的小卷寫分數。
去教室時,上課鈴剛響結束。可教室里還是鬧哄哄的,我所期望的安靜的效果一般都不會出現。這不得不說是我的失敗。
每次上課鈴響結束,很多孩子都需要老師發話才會安靜,甚至老師發了話都不安靜。這件事的根源還是在于老師這方,老師沒有嚴格要求,或者當初的課堂規矩沒有立起來。因為老師總是著急自己的課堂教學沒有完成,沒有時間去把這件事當做一件事來做。
雖然是五年級,我感覺還是教的一年級。他們最吃加分減分那一套,每當我把加分減分的小組寫上去的時候,孩子們是最安靜的時候,除此之外,目前別無他法。
當然,孩子們也會看人做反應。四年級時的品綜課,每次到了品綜課前孩子們是你提醒我我提醒你,相互都做到安靜。因為彼時的品綜老師把“鐵”的規矩立起來了的。
好吧,承認自己做得不好。雖然每次會嘮叨幾句,但孩子們沒有在心里重視起來,也算是我的失敗。如果用加分減分還是屬于外部行為,希望這種外部行為能夠轉化成內部行為。
發下周末小卷,讓孩子們先獨立改錯,再在小組內互相幫助,最后是集體評講。盡管這樣,依然還是會有人會“不在線”。
下一節數學課,清理上周五的遺留問題。一是作業本的改錯,二是練習冊的糾錯。當時,讓孩子們在小組先糾第一次錯,結果好些組沒有當回事,或者即使做了但效果很不好。當時拎了一個組的四本練習冊去展示,只展示了一個人就發現了一些問題,最后給他們時間再去做這件事,并說好認真對待,如果隨機抽取進行展示,還有錯的話小組扣10分。結果,抽了2人均有錯誤。可見孩子們的認真程度有多深了。
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比如評講題目的時候,要讓每一個人都能聚焦到所講的題目,并且可以請好幾個孩子來分享,不是老師的一言堂,大家才會集中精力參與學習。同桌之間的督促,小組之間的督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午,桐生小講堂,徹的主持有板有眼,好像臨時抓了兩個孩子去做分享,在最后徹還有一個效果檢測的環節,他提問請下面的孩子回答。
早上的天,霧霾深重。上午時分,太陽出來,好像好了很多。但我的周一綜合征似乎也犯了:無精打采、面部無表情、例行公事般,整個人是松散的狀態。去太陽底下走了幾圈,感覺好了一些。
早上升旗結束,微見我穿了那件有鳥兒的羽絨服,她笑。因為去年的時候,她畫了好幾只我這件衣服上的鳥兒,栩栩如生。
泓成告訴我上周他的獎品被別的同學吃了怎么辦?我說有兩種方案:一是事實屬實的話,讓他賠給你,一是大氣一些,當做沒有發生。問他選擇哪一種?好像他有些犯難。其實,他一犯難我就知道他的答案了。
“抑郁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問題也都在自己身上,所以偶爾嘮叨一下后,還是需要脈動回來,重新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