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轉眼半年過去了。曉君也已經適應了泡在家里地理的生活,她不再奢望再返校讀書,也不在期盼阿政的來信。一門心思想法子去從地里刨食,改善家里的經濟狀況。無奈受地域、交通限制,無法大規模種植,一些種出來的莊家又賣不出去,盡管母女兩一直省吃儉用,能不花錢的盡量不花錢。半年下來曉君沒給自己買過一件東西,冬天的棉襖也是媽媽兩年前自己做下的小花襖,當時為了能多穿兩年,做得有點長,今年穿在身上卻有些短了。曉君的母親看著面容清秀的女兒,都長成大姑娘了,卻無法給孩子置辦一件像樣的衣服,心里難受,但是家里經濟情況一直都很緊張,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需要花銷,靠著地里種植收入實在太少了,所以也實在不敢花錢去給孩子買新衣服。
前兩天在上山挖地的路上,隔壁的張嬸說有人看上曉君了,問曉君的年齡,有沒有心儀的人選。孩子過了年就滿18歲了,是到了說親的年齡了。可她舍不得女兒呀!
曉君媽媽笑著回答“謝謝她嬸嬸給孩子留心著,我覺得孩子還小,咱家又是這情況,我舍不得她,家里也離不開她啊。”
張嬸說:“曉君媽,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家里的情況也知道,咱閨女找女婿,女婿也是半個兒啊,往后還能不幫著你嗎?再說這說親也不是現在就讓孩子嫁過去,咱先讓孩子們見見,滿意不不滿意,雙方如果都覺得還可以就處處看,把親事定下來,過兩年再結婚也可以的呀。”
曉君媽雖然覺得現在給曉君說親實在是太早了,不過村里的女孩確實都在這個年齡說親,定下親后找個時間辦酒,等到了年齡再去領證。曉君媽說:“那我回去問問孩子,看孩子心里咋想的,她爸爸出了事,讓孩子退學,已經夠讓她難受了,這事得尊重孩子的意見。”
張嬸道:“曉君媽,咱十里八鄉的也沒幾個女孩上學,曉君退學的事你也別太往心里去了。”
曉君媽嘆了口氣說:“要是她爸爸沒出那事,我們說啥也要讓孩子繼續上學,雖然孩子也是自愿退學來幫家里,可真是讓這孩子受苦了。”
張嬸安慰曉君媽:“是了,這孩子懂事,所以咱更不敢耽誤孩子的終身大事呀”。
張嬸又把對方家里的情況說了一說,還說可以幫著多要點禮金,曉君媽嘴上應承著,心里卻想千難萬難也不能再在孩子的婚事上做文章,不能勉強孩子。曉君和阿政的事情她也看在眼里,如果兩個孩子互相喜歡,她是絕對不會反對的。
可是阿政考上軍校走了,曉君退學,兩個孩子的差距就大了,剛開始還經常看到曉君收信,孩子也高興,可是這幾個月曉君好久沒收到信了,也沒見她開懷過。難道是兩個孩子鬧別扭了?還是自己的孩子被拋棄了?曉君媽也不敢問曉君。
這天母女兩談起表姐阿芳定親的事,曉君媽試探的問她:“前兩天張嬸還說要給你說親呢,她不知道你和阿政……,怎么阿政好像好久沒給你來信了?”
曉君苦笑著,阿政……她想起他臨走時信誓旦旦的要自己等他四年,說非卿不娶,然而沒過四個月就一切都變了,楊母對自己說的那些話,也許只是委婉地表達阿政的本意呢。
曉君轉頭認真的對媽媽說“如果您覺得我到了該出嫁的時候,我都聽您呢。您覺得張嬸說的那家人還不錯,那就見面看看吧,我即便定親,也還能幫家里幾年,就算出嫁,也不會不管家里的。”
曉君媽媽含淚點頭,她終于確定,曉君和阿政已經緣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