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離農歷過年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農村丈母娘就電話過來問啥時去過年。一年到頭,每天忙于做生活,沒時間去一趟諸暨農村,陪妻子在丈母娘家住幾天,只有過年這幾天有點時間空閑一下。每次去,看妻子五十來歲個人在娘身邊像只小鴨似的,我到也能理解。因此,每年的過年前的一長段日子,便成了兩地兩輩人的一種企盼,期待。以至我們結婚以來基本年年去諸暨過年的。而老人年前的叫我們去過年的電話已是一年早過一年,今年甚至是提前一個月了。

那個時候讀魯迅的《祝福》,上面有對紹興地區過年場景的描述:比如魯四爺家殺雞宰鵝,比如女人的手在水中凍得通紅,又比如上香祭神,煙花爆竹....而自我年輕至今,結婚以來,幾乎每年都會去諸暨農村過年,三十幾年過去了,農歷過年的風俗依舊還在,與城市比較完全不同,年味實足!七十年代后期,丈母娘家也基本擺脫了貧困,國家政策開放,加上老泰山頭腦比較活絡,又正當年,做些生意,干點手藝,生活經濟條件正在漸漸納入上升軌道,所以逢過年也會操辦一下,喜慶一番。

一些傳統的禮儀在諸暨農村是頗為講究的:從農歷廿三開始,接財神,供灶王爺,撣延塵,殺年豬,貼春聯,炒花生,請師傅上門做芝麻糖,凍米糕、炒番薯干。我曾見過師傅做的凍米糕,先將飯曬干后,用粗沙在灶頭上翻炒,受熱后,干的米飯迅速爆漲開來,再用篩子篩去沙子,將爆漲的米拌入用爐火融化的麥芽糖里,還加入花生仁,通過絞拌成型,乘還熱乎,用利刀切片,再用土紙包裝成長方形,這樣正月里即可零食又可作為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的拜年禮物。這樣到年三十夜,各戶早早都閉了戶,先祭拜了先祖,上了高香就開始一家人團圓吃年夜飯了。

這一頓飯,菜是極豐盛的,全是農家特色:紅燒肉、白切羊肉、鹵水牛肉、白切狗肉、白宰本雞、大塊白鴨、基本上以肉食為主。素菜是用自制的豆腐做的"煎豆腐",滿滿的一大海碗,用番薯粉勾了厚芡,加入香菇丁,冬筍丁,肉末,金針菇,最后用大蒜葉點綴端上桌來,熱氣騰騰,眾人站起伸手用大湯勺快速往自家湯碗里撈,瞬間滿滿一碗煎豆腐就見了底了,諸暨人稱之為"亂搶煎豆腐"。此豆腐吃進嘴里:滿足,熱乎,厚道,磁實,滑溜,鮮嘖。真正的諸暨鄉土味道,好吃!無論人在天南海北,只要回到家里,座在飯桌前,一口煎豆腐入嘴,親情就滿滿的在身體里蕩漾開來,家的溫暖涌上心來。多少在它鄉打拼的男人,過年時,跨越千山萬水,甚至遠渡重洋,趕急回家,就為吃一口母親或妻子捧上的這碗滾燙煎豆腐。碗里盛的是拳拳的鄉情呀!

在素菜里還有一碗"炒藕塊",先將藕整段用大灶焐熟,再切成條塊狀,在灶堂里加足柴火,急拉風箱,火勢正旺時起油鍋,用農家菜籽油,煸炒,藕塊著油后爆出很大響聲,清香隨油煙升騰開去,飄得滿屋蓮香,調味調色后起鍋裝盤上桌一氣呵成,也用大蒜葉點綠了,趁熱夾一筷放嘴里了,滿口溜香!我吃過多家女主人燒的"炒藕塊",甚至在自家酒樓也賣此道菜,我取名為《家鄉藕塊》,但總沒丈母娘炒出來的味道。后來我深入研究,在歷史中尋著原因。

西施美女家原本賣豆腐的,這不假。而實則是開了一爿賣"煎豆腐"為主的如似現在的小酒店,由于"煎豆腐"好吃,人又漂亮,名氣就傳開了,被稱為"豆腐西施"。勾踐臥薪嘗膽,常吃西施的豆腐和藕塊,心情大爽,心理快速恢復,重整旗鼓,再度出山,號令于天下。事后,常想念諸暨的藕塊,封為御食。諸暨本塘蓮藕,有十三個孔,肉厚質白,個大身長,含淀粉量少卻甜糯可口.....。丈人老泰山用的是這種有十三孔的蓮藕。

哦,還有一碗"糖醋炒餛飩"。先蒸熟后在旺鍋里熘炒成有點焦皮的金黃色,外香里鮮。餡是農家特色:老豆腐未,九頭芥咸菜,冬筍未,肉未,香菇未。不表了。

諸暨人好客,熱情,要臉面,同時也待客非常實誠。今天不管家里經濟狀況如何,或者確實拿不出,只要你去做客,便會極其所能,傾其所有來招呼你。

記得第一次上門,毛腳。早上十點多,山區霧水重,妻在家門前道地上拿著毛竹掃帚在掃地,一婁薄陽透過霧氣照著她的背影,邊上幾只蘆花母雞閑散著在啄食地面,她見我來,臉一紅,朝屋里猛一聲:媽,照(諸暨音,語氣助詞)好去買肉啊!母雞們一驚!飛散而去。我隨即進門,片刻五個糖水雞仔上來剛吃下,青菜潭筍(冬筍,諸暨音)炒年糕,滿滿一海碗又端了上來,潭筍也不切片,厚厚的七八塊,年糕到切的很薄。端來時丈母娘笑容滿臉:山里頭沒啥好吃的,都是土貨,年糕今年新米打的,有一缸在,象吃。個幾支青菜你丈人自種的,剛地里割回來,捻(很。諸暨音)新鮮個。你先吃點年糕,點點饑,等些吃飯。由于有五個雞蛋打底,所以炒年糕就吃得慢了,使我有機會慢慢品了。諸暨年糕確實不錯,確實地道。香糯而不沾牙,爽滑而有勁道,二三片一道夾了放進口中,頓時有種實誠與滿足感溢了出來。有諸暨人的性格所在。我一生喜肉,每頓無肉不歡,而丈母娘家的紅燒肉是太合我口味了。常在想,與我的胃口(青年時體格好,食量大)確實應該娶個諸暨太太的,太值當。

諸暨人做紅燒肉這道菜叫"焐豬肉"。年豬殺翻,把條肉拉下來,肉還熱的,上灶頭滾水里淖了,半熟時取出切見方大塊,然后用油醬爆炒,待炒透落半斤自制米酒上蓋燉了,見汁水收干,便放義烏紅糖再炒做色,當肉質泛有油亮紅色時起鍋裝盤上桌開吃。第一塊進口,嘖嘖!我不說了....。結婚那時,有十五天婚假,我哪里也不去,躲在丈母娘家,有妻作陪,在山里吃紅燒肉。年輕時我也不是吹,小鮮肉一枚,但此次是一百二十斤進去,一百四十三斤出來,每餐十塊大肉。呵呵,諸暨的紅燒肉呢,磁實!當然,把前天沒吃光的紅燒肉再放進灶頭飯鍋里每次吃每次蒸一下,那味道是酥軟而不膩,香甜而不爛,肉瘦而不柴。

按諸暨的風俗,人出生后從小到大,每逢十歲做場生日,親戚朋友都會聚攏來慶賀。禮物用擔挑了,雞,布料,年糕,豬肉,火炮(爆竹)裝了擔,一早趕來,然后主家擺上幾桌,酒阿肉的大吃一頓,席間把送來的火炮放了,滿山遍野的回蕩,很是熱鬧。當然吃的宴席的菜還是這些:紅燒肉、白宰雞、大塊鴨、煎豆腐、白切狗肉、白切羊肉、皮卷炒青菜、肉未香菇番薯粉絲.....而酒一律是自己燒制的"同山燒",此酒烈性,一線喉,三步倒。其用高粱米釀制而成,那怕吃醉也不會上頭。當然還有自釀米酒,諸暨的米酒絕沒有"同山燒"來的有名。會稽山脈里,本身就有民間釀酒的傳統,糧食豐產。也從側面說明此地歷來豐衣足食。吾妻生于同山,自小練就好量,但輕易不出手。

不論幾時生日,按諸暨人風俗總擺在正月里過的。后來我觀察了有幾個原因:其一,各地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人過年都回老家了,能聚得攏。其二,正月里家中年貨多,吃食豐富,擺酒席方便又有面子。其三,也是主要的,有的一年沒見面,借機互相嘮嘮,隨便把年拜了。可見諸暨人比較會過日子的。

拜年是正月里重頭戲。朋友之間,老小之輩,師門之儀,見見面,也不空手去,在村邊小店買些食品:"金棗卵子"(其實是琵琶梗),"桂花球",如果看望長輩則加二斤白沙糖。用土紙包了,早上出門趕路,吃了午飯便回家,有時主家定要留住,客人是不便回話掉的(推脫),就在主家宿了一晚,待次日早起吃了"糖雞仔"和早中飯后便可回轉。當然,隨經濟發展,送的禮物也漸漸變化,由低向高發展:生脈飲,蛋白粉,桂圓干,香煙,酒,現在是通行紅包了。于我看是少了許多鄉味,跟從前拎幾包土紙包的時代比較,那種有濃濃鄉情年味漸行漸遠了。

諸暨鄉村的過年還是有年味的,與春節城市清冷的空城有顯然的對照,有空可以去看看,遠在它鄉或都市住久的人,去諸暨看看,去感受一下那邊的年味,還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O18年1月,年前。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兒時,過了冬至,年味便漸漸重了。 殺豬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開始殺豬。我...
    天天向上2閱讀 1,377評論 3 2
  • 馬上又要過年了,這也是我在外地過的第十五個年了。 回想起來,自從2001年一家人隨父親離開老家,先是附...
    瀟湘笛閱讀 551評論 2 2
  • 年少年味最綿長! 不思量,自難忘! 小時候最盼望過年,過年最盼望的是吃! 小時候和妹妹跟著父母生活在蘇北農村,每到...
    APPLE黃曉耘閱讀 387評論 0 0
  • 嘮叨嘮叨我們這里的年味,為什么用我們這里呢? 很小的時候,我以為天下是一個天下,中國是所有人的中國,年是整個世界的...
    冬天以后閱讀 406評論 0 1
  • 一年一度的春節快臨近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有讓人難忘的美味佳肴。它不僅讓你的感官上得到滿足,也讓你在佳節...
    李zy閱讀 93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