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8日,夾雜絲絲寒意,筆者來到毗鄰漳州開發區的龍海港尾城外村城內社,順著狹長錯落的舊石路,沒有秩序地逛了一圈浦西古城堡,略顯破敗的古堡依稀可以讀到滄桑的歷史痕跡,和周邊漂亮的樓房形成強烈反差。借助既有的《西堡記》等史料,以及與吳永固等多位熱心收集古堡歷史的老人聊天,一段與漳浦趙家堡頗有淵源的陳年往事浮出水面。
四百多年古城堡歷經風霜今猶在
75歲的吳永固老人在城堡生活了30多年,曾經擔任龍海市文化館館長達10年之久,這促成了他對古城堡相關資料的熱心收集。談起浦西城堡,老人滔滔不絕:
總面積達15470平方米的古城堡始建于明嘉靖歲辛酉(1561年),距今近450年歷史,占地面積23.2畝,城堡圍墻全用條石、片石、蛋石三結合砌成的。城堡圍墻寬3米、高6米,城墻上跑馬道寬2米,并筑有2米高的三合土女墻(部分尚存),上開有數百個炮眼孔(已廢);城堡內筑有四條七層登墻堡石梯和東西南北門,西南交界處筑有水門,各個門上還建有一間城樓(后被拆除),城墻上按一定距離建數個譙樓(已廢),建筑設施設計精密、壯觀,在后來的防御賊寇、保衛民族起到了重要作用。
浦西城堡圍墻內的古民居房共有75座375間,建筑結構多數以石基為主,石木瓦結合,橫豎10條用石鋪成的人行基道,布局條條有序。雖經風雨洗禮,城堡風貌卻依然完整。
宋代望族護主開基衍生后代筑堡
浦西城堡城內圍墻及民居為浦西黃氏十一世深魏公嘉靖始建,回溯時光,卻不能不談及開基先祖黃天從父子的故事。據《西堡記》記載,黃天從父子作為宋代名門望族,均娶宋皇室趙氏為妻,宋末元初,黃天從、黃材父子護趙若和郡王南下,欲往福州謀東山再起,但在浯嶼遇大風襲擊,16艘船只僅余4艘,黃天從父子家室及趙郡王漂流到城堡東端的浦東銀坑(今龍海市港尾鎮城外村城外社)登岸定居。
為躲避元兵追殺,黃天從父子將趙氏改姓為黃姓,就地開基。從此,黃氏忍辱負重,護趙氏隱居在銀坑這個偏僻海角里,過著韜光斂跡的逃亡生活。直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鑒處理趙若和孫子黃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閱族譜后,奏報朝廷才恢復趙姓。正如浦西黃氏大宗楹聯鐫刻的這對楹聯“保王存趙氏斂跡韜光當時干濟更難張陸,奉父啟黃基立規置譜此日箕裘克紹汴杭”,道出了浦西黃氏先世的肺腑之言。
1561年,黃氏十一世深魏公修建了浦西城堡城內圍墻,并陸續在城內蓋起了房子,形成了漸成規模和影響的浦西城堡。1600年,趙若和第九世孫趙范仿北宋故都汴京的建筑風格在漳浦縣湖西鄉興建了趙家堡。
蒙塵明珠期待綻放光彩
曾經的繁華已褪去,留下的唯有滄桑和記憶。如今的浦西城堡經過歲月的沖刷,民居房破落不堪,城墻成了殘垣斷壁,城堡內靜默中掩飾不住冷清。據目前尚居住在城堡內的黃振美老人介紹,城堡內現在僅零散住著20來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由于交通不便、房子破落以及經濟發展等原因,村民紛紛在城堡外面蓋起了漂亮的樓房。而在高峰時期,城堡內住戶達一百多戶、六七百人,20多年前,村民們還常常在城堡內放牛。
2006年,浦西城堡被龍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資金上匱乏等因素,浦西古城堡還沒得到規劃性的保護或修繕。“真希望古城堡能得到有效的修護。”城外村女支書黃秀治話語中充滿期待。
(通訊員 黃國軒 吳勇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