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睡眠相關的四條生物規律:1.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是醒著的,接著入睡,然后又醒來,10個小時之后,再次睡著。這幾個醒來的階段是可以預計的,與孩子是否饑餓無關。不過目前還沒有人知道原因是什么。之后,形成部分睡/醒的模式,或者是節奏;2.在孩子6周大的時候,晚上的哭鬧行為開始減少,夜晚的睡眠變得有規律可循。在孩子12周到16周大時,睡眠模式開始逐步形成。3.孩子3到6個月大時,皮質醇(皮質醇和人的情緒以及行為有關)的分泌規律形成,在清晨達到最高,午夜達到最低。有趣的是,皮質醇分泌的規律部分與孩子睡/醒節奏相關,部分與體溫變化規律相關。4.褪黑素的分泌規律。新生兒體內循環的褪黑素水平比較高,它是由母體的松果體分泌,通過胎盤傳輸給嬰兒的。嬰兒出生一周內,繼承自母體的褪黑素逐漸消失。出生6周后,隨著嬰兒自身的松果體發育,嬰兒開始分泌褪黑素,但是量非常少。直到12周或16周大時才有所增加。每日的褪黑素分泌量在夜間達到峰值。到孩子半歲時,褪黑素的分泌水平都會受到睡/醒節奏的影響。(嬰幼兒不宜服用褪黑素片劑,因為沒有證據表明這么做是安全的。)
嬰兒生長到幾個月大時,體內的四個生物規律都已形成:睡/醒規律,體溫變化規律,皮質醇分泌規律,褪黑素分泌規律。這些規律互相作用。成年人最佳的入睡時間應當是體溫達到峰值之后。在體溫比較低的時候入睡,則意味著睡眠持續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