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應用傳播學的角度解釋,故事文的最終目的是觸達讀者某種情感訴求,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通俗上來說,叫作——動之以情。
3P故事工作流
一篇哪怕最簡單的故事文中,都要集齊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
- 人物
- 目的
- 情節
人物
學英語時,老師會告訴你,一句完整的話需要有主謂賓,主語是故事中最不可缺少的要素,因為我們作為讀者,在產生情感時,這種情感的出發點通常由某個人激發而出,情感依附人存在,因此故事文通常在一開始,就會亮明主角是誰,身份為何,以及有關ta的必要信息。
目的
目的也很重要,沒有目的的故事是散漫的,無形的,讀者難以從沒有指向的文字中聚攏出大意。我們上學時候都被教育過,寫一篇議論文要有中心論點,寫一個故事要突出某個核心價值。
如果我說我吃午飯,那么“吃午飯“就是我的目的,接下來要問的是“午飯要吃什么?”“你要去哪里吃午飯”,從你的故事中,對方領悟一種完整的語意,這樣一來故事就能夠被繼續推進。
同理,如果我說“我吃”,那么“吃”這個動作就是目的。
如果我說“我”,這就變得很奇怪了,對方會問“你怎么了?”“你有什么問題?”ta不明白你在表達什么,你的語意并不完整,沒有方向性,缺乏引導作用。如果在玩游戲,那你就處在未被系統分配任務的初始階段。
有人會問,目的可以有很多個么?
當然。但是前提條件是,你的每一個目的在同一篇故事文中要相互關聯。如果你寫一篇游記,你的目的是記錄你歐洲兩天十國游的精彩歷程,你在撰寫每天的旅游時,可以單獨開辟新的目的,第一天可以是感受xx國的風光,第二天品嘗xx國的美食,這些目的并不與你最核心的目的相悖,而是服務于核心目的,并且將內容聚攏,易于填充更有價值的內容。
情節
情節就更好理解了。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前兩天我剛看了一篇言情小說,一開始講女主來男主班上代課,男主覺得她不漂亮,不感冒——之后晚上女主搖身一變,出現在迪廳夜場,男主看到馬上來了興趣,兩人當晚就搞到床上——男主以為兩人可以達成長期“合作”的關系,結果女主搞消失,把他當成一次性服務——哎,這就很氣,于是男主開始滿世界找女主,找到后憤怒質問她,結果得知人家有老公有孩子——男主覺得那肯定是他長得好看才讓已婚婦女失足的唄——結果人家說因為他長得像她死去的老公。
好的故事情節里,什么最重要?
【沖突】
這就是為啥很多人看故事覺得平鋪直敘的很無聊,那種顛來倒去反轉來反轉去,你套路我來我套路你的故事看起來很爽,因為這些故事單獨截取出某一段情節,因果邏輯是不通順的。
何為沖突?
沖突指的就是一種讓你看完感到不舒服的感覺,這種不適感推動著你往后看,因為你迫切想甩掉這種渾身別扭的感覺,你仔細想想,為什么現在很多作者卡文卡得特別讓人煩,因為他們喜歡恰好卡在沖突點上,哎,就不告訴你,就吊著你,你難受去吧,難受你棄文么?你說你棄,我不信。更新時候還不是屁顛屁顛跑回來。看看,多氣人!
六種沖突種類
沖突的種類有很多,總結下來大致有六種
人 vs 人
人 vs 自然
人 vs 社會
人 vs 器具
人 vs 未知力量
人 vs 自我(大)
六個情節點
一個基本的故事,一般會設置6個情節點:
- Hook 懸念:
這份懸念在故事文寫作中可以體現在一個吸睛的標題中,所以說,做個標題黨是很正確的一件事兒,標題都不吸引人,誰來看正片故事呢?
2. Ask 契機:
你為啥講這個故事,總有個原因吧,三言兩語道清你講故事的原因
3. Acceptance 挑戰:
有了契機只是一個開始,你馬上就會碰到大大小小的挑戰,你是接受還是放棄?故事發展會走向哪里?
4. Hurdle 曲折:
Ups & Downs, Ups & Downs, Ups & Downs,設置【沖突】
注意
設置沖突的時候一定不要按照復雜度遞減的趨勢,你所面臨的困難可以由低到高再到低呈現波動,或者完全呈現遞增趨勢,但不能是完全遞減,這會造成故事頭重腳輕,后期很難避免疲態,打消讀者向后探索的欲望。
5. Answer 結果:
你成功了還是失敗?總要有一個結果的不是么,哪怕是開放性結局,也為前面鋪設的情節畫上一個句號。
6. Jab 價值觀傳遞:
故事的精神內核是什么?你希望向讀者傳遞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