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ihappyclub。我是宇青,也是這門課的講師。
你們會慢慢認識ihappyclub, 了解ihappyclub, 直到愛上它。
我們在這里,分享快樂,分享憂愁,一起探討哈佛積極心理學,所帶來的體會和改變。
那么,我們主要會有哪些內容呢?
大家請看下面的圖。幸福課就是完整的哈佛積極心理學課程,私下帶學生。
其他都是一些主題訓練。因為哈佛的課程,內容比較多比較難,我基本是抽出關鍵的內容,用故事或社會現象的方式,引出必要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呈現給大家。
力爭有內容,有趣味,有實踐,讓我們生活受益。重點:我們負責日常生活的實踐。
OK,第一課,還是老老實實介紹一下 什么是積極心理學。
首先,積極心理學的背景:
積極心理學是人本主義的衍生,由seligman 1998年提出來的。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2000年1月發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此領域。
人本主義心理學本質上,是對其他心理學派的不同意見,被稱為第三勢力。那么其他第一第二勢力是什么呢。我們說下心理學的三大流派(基本的):
第一勢力,行為主義,金納 華生,認為人是一個行為的集合。就像一個四處滾動的臺球。
第二勢力,精神分析心理學,佛洛依德,榮格,阿德勒。通過潛意識分析,決定你的理解,如何改善生活,防衛機制,本能論,神經癥。
第三勢力,人本主義認為,我們不僅僅是一個滾動的球,我們有精神,有靈魂有思想認知,不能只靠觀察行為,改善生活。它也認為,人不僅僅是生理本能,更重視人的本質,給予人更多的自尊和自由。
人本主義引入了許多精彩的理念,比如 對幸福感的研究,對樂觀主義的研究,善良,美德,道德,愛,兩性關系,巔峰體驗,自我實現,移情等等。
下面講這節本課重點,這門課不光是傳授信息,還是關于如何對信息解讀。怎么理解呢?
如今大多數教育,只是傳達信息,就是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容器,把信息知識裝入這個容器,等它滿了,學生也就畢業了。是不是信息越多越好?你不停的給你的大腦裝東西,現在信息這么發達,各種渠道都可以接觸雜而亂的信息,碎片信息。是不是看到什么都想學,總是求知若渴? 有位哈佛教授說過,有信息永遠比無知強,不管是什么信息,錯在于信心背后的信念,認為信息會改變世界,但它不會。
光有信息還是不夠的,信息本身無法決定我們的幸福感,光有信息是不夠的,變形信息,把容器的信息改變形狀,解讀信息,才是關鍵。
聽一個例子:
你去參加運動會,目標進入前三,但是你只得到第八名。該怎么解讀。
1 太糟糕了,我徹底失敗了,灰心喪氣,感覺無力。
我學到了什么,我需要更加努力的訓練。你會更加有動力。
同樣的信息,一個人解讀為災難,一個解讀為機遇動力。你的快樂和感覺是不一樣的。
世界上很多人似乎擁有一切,人生順利,生活富庶,但仍舊不快樂。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想想自己有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表面上看,擁有一切,但是如果對生命的理解,關注和解讀不正面,你就會不快樂,快樂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而不是社會地位或者銀行存款。記下來,記下來。
所以需要對信息進行變形,這對建立幸福感很重要。有時候,解讀比信息本身更重要。
我們再實際操作中,不會過多傳達信息,而是挖掘更多信息。更進一步
我們要挖掘自身的潛能,這種潛能一直存在,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被其他東西掩蓋了。
們要做的,就是要對信息解讀,挖掘自己的潛力,發現它,理解它,利用它。
舉個例子:
有人問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您是如何創造大衛的?
答:我走到采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只要鑿去多余的石頭,留下有用的。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很多東西,壓力,限制,恐懼,束縛等等,不是我們天生就有的,但是因為社會壓力,外部文化的影響,出現在很多人身上。禁錮了我們。
本課的精髓,就是是鑿去你們身上多余的石頭,擺脫限制阻礙,像 對失敗的恐懼,削弱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鑿去內疚感,兩性關系的限制等等。去掉你們的束縛,阻礙你認識的束縛,情緒束縛,行為束縛,找到你們內心的東西,心中的大衛。俗話說的好,“做減法比做加法讓靈魂成長更快”。
當今社會急功近利的迫切心態,希望快速見效 快速賺錢,快速減肥,快速結婚,快速得到幸福,很多事一旦讓你快速實現,都是不存在的,是過高的承諾過低的兌現。沒有經過轉變的信息,都是皇帝的新衣,過多承諾而無法兌現,
真實的生活是什么樣?
令人滿意的生活,豐富的生活,包括了起起落落,包括了痛苦和再振作,包括了失敗和再次奮斗,包括了成功和慶祝成功,勝利和失敗。起起落落。我們不是提供美好生活和幸福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個辨識正確問題的思路。就是對信息的轉變和探索。
本節課就到這里啦,如果想聽什么主題,請留言,留言到一定數目,我們先講專題。
如果你想
變積極變樂觀
建立美好人際關系
改善焦慮抑郁和情緒化
了解人生與自我實現.........那就趕緊關注ihappyclub, 加入我們吧。
課程的結束,才是實踐的開始。
Se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