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個把月前已經(jīng)更新在公眾號上,不過一直沒有同步更新在這里。恰好今日臨近中國和西方兩大鬼節(jié),更新至此也算應(yīng)個景~~~~
之前扯的幾篇感覺離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都挺遙遠(yuǎn)的,今天的主題就接近許多了,而且因為今天的內(nèi)容其實大家也都會比較熟悉,所以只是作個簡單的盤點與介紹。
所謂“人有人事、鬼有鬼事”,如前篇所敘,所謂“鬼”本即是人根據(jù)自身在精神世界誕生的一種產(chǎn)物,那么人也依照自身的行事給鬼也作了安排,于是人有節(jié)日,鬼也自然有屬于鬼的節(jié)日。
一說鬼節(jié)大家熟悉的肯定就是清明和中元,不過還有一個出于私心我要先行介紹下。這個鬼節(jié)在社長老家每年比清明和中元過得更為隆重許多,但是后來社長跟很多外地的朋友聊起時才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個鬼節(jié)。
此外呢,社長我本人的陰歷生日就是在要先介紹的這個鬼節(jié)當(dāng)天夜晚,鬼節(jié)之夜所誕之人難免多少帶些“鬼”氣,估摸著這也是社長從小就對玄門神秘一類事物特別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吧╮( ̄▽ ̄")╭
進(jìn)入正題:
1. 十月朔
十月朔即農(nóng)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jié)”、“冥陰節(jié)”、“寒衣節(jié)”,還有被稱為“鬼頭日”,相傳最早起源于周代。
這一天是重要的家祭日,因為天氣開始日漸寒冷,人們擔(dān)心在另一世界的先祖亡魂缺衣御寒,便要在這一天以焚燒“冥衣”作為主要祭祀供奉先人。祭掃袓墓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常規(guī)供物外,還要于墳前焚燒紙糊竹扎的衣服鞋帽,謂冬季來臨,天氣日冷,為陰間的鬼魂送衣取暖,名“送寒衣”。
此俗流行甚早,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即記述了這種風(fēng)俗。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載云:
“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墓,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p>
后來,又演化為把衣服式樣刻板印于紙上,簡便多了。清·張英《淵鑒類函》稱:
“時俗刻板為男女衣狀,飾文五色,即以出售,農(nóng)民竟以(十月)初一日鬻去,焚之祖墳,名曰‘送寒衣’?!?/p>
2. 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是最被人熟知的鬼節(jié)了,民間稱其為“鬼節(jié)"、“冥節(jié)”,與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總稱“三大冥節(jié)”。
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三天內(nèi),家家戶戶就要給祖墳掃墓,俗稱“上墳”。今時的上墳已不如古時那樣繁縟,古時的儀式特別隆重和講究:要準(zhǔn)備好香燭、經(jīng)卷,八碗湯菜,三牲,米飯數(shù)碗,四副杯筷,一壺黃酒。先拔除墳上野草,修葺墳?zāi)?,擺好供品香燭,燒紙錢,放鞭炮,按長幼順序磕頭,用小竹竿挑起白幡插上墳頭。最后,還要把飯菜撒一些在周圍,以示布施無人祭奠的餓鬼。
而且過去在清明節(jié),除了在上墳祭祖時順便祀野鬼外,人們還要在村外、水口、三岔路口燒紙錢祭祀野鬼,以使孤鬼幽魂得到安慰,不再傷害人。同時,城里也有大規(guī)模的野祀活動。當(dāng)天人們抬著城隍像,敲鑼打鼓到城外祭祀無主孤魂。
祀孤魂可是封建王朝規(guī)定的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zé)?;顒訒r,城隍的開道馬牌上寫著“奉旨祀孤”四個大字,表示奉人間皇帝的旨意行事。祀孤由巫師主持儀式,擺好香燭供品,讀祭文,燒紙錢,還要當(dāng)場殺一口豬上供,這是古代最髙祭禮“血祭”。
孤魂野鬼得到了飽食錢財,又是城隍老爺出面慰勞,自然不敢再為非作歹了。城隍爺祭祀野鬼后,神像要換上黑袍,背身退著抬回廟去,寓意城隍爺?shù)难劬σ恢痹诰o盯著這些野鬼!
3. 七月十五
由于宗教氛圍之顧,古時七月十五是比清明節(jié)更隆重而熱鬧的鬼節(jié),而且這一天,也同是道教和怫教的節(jié)日——即中元節(jié)和盂蘭盆節(jié)。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載:
“七月十五日,道教謂之中元節(jié),各有齋醮等會;僧道則以是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中元節(jié)是道教三元大帝(三官)之一地官的誕日,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據(jù)說這一天是地官赦罪清虛大帝稽査生死簿之日,道觀要舉行齋醮大會,濟(jì)度孤鬼。
盂蘭盆節(jié)是佛教節(jié)日,“盂蘭盆”為梵文譯音,意為“解救倒懸”。據(jù)《盂蘭盆經(jīng)》載,目連見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求佛祖超度解救。釋迦牟尼讓其在七月十五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果實,供養(yǎng)十方僧眾,方可使母解脫。目連照辦,遂救出其母。從南朝梁武帝時起,佛教徒據(jù)此興起盂蘭盆會,是日各寺廟念經(jīng)度鬼。
俗傳七月初十(或說十二日)開“鬼門關(guān)”,各家之死鬼均放歸各家,與家人共聚,所謂“冥府開禁,鬼魂過年”,“七月半,鬼亂竄”。各家于此時設(shè)酒饌,燒袱紙,祭奠祖先。“袱紙”即紙錢成疊封好,上寫收受人、化帛者的姓名、封數(shù)、日期。燒化袱紙,為使冥間鬼魂收到冥錢。
有些地區(qū)還要集資給廟里辦盂蘭盆會,無論多窮,也要拿出份子錢,俗語有云:“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鬼(無常)要來接?!?/p>
這一天,城隍廟做道場,放河燈替鬼照路。最熱鬧的是城隍出巡,巡游街道收鬼以及“賞孤”——為無后嗣的孤魂野鬼燒紙錢、送寒衣、潑水飯。
七月十五又俗傳此日“鬼門關(guān)閉”,各家還要施孤送孤,用紙扎成花盤,上放紙錢供果,口中念念有詞,告慰送別亡魂野鬼,然后端到屋外燒掉。
七月十五的鬼節(jié)融匯懦、釋、道于一爐,在祀鬼祭鬼的外表中,體現(xiàn)著“孝”和“仁”的內(nèi)涵。但也是因之過重的宗教因素,今時大眾已經(jīng)很少有相關(guān)活動了。
4. 地藏節(jié)
這是一個更少在現(xiàn)今被提及的鬼節(jié),但在古時其隆重程度不亞于七月十五。
俗傳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的誕日,這一天要在街巷地上及居家的庭院內(nèi),遍插棒香并點燃蠟燭,叫做“地?zé)簟?。在地藏王殿聚集各地信徒酬愿燒香,席地露坐,俗稱“坐夜”。另要燒紙祭野鬼,共慶地藏王生日,而這一天一般不祭祖先。
“七月三十日傳為地藏菩誕辰。都門寺廟,禮懺誦經(jīng),亦扎糊法船,中設(shè)地藏王佛及十地凈君繪像,更盡時施放焰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蓮燈于路旁,光明如晝?!?/p>
——《帝京歲時紀(jì)勝·地藏會》
“(七月)晦日,為地藏王生日。集于開元寺之殿,酬愿燒香。婦女有脫群之俗,裙以紅紙為之,謂曾生產(chǎn)一次者,脫裙一次,則他生可免產(chǎn)厄。點肉身燈,為報娘恩。”
——《清嘉錄·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