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去誰家?”
“當然去我家了。”
“去年不是才去過你家么,今年該去我家了。”
“你能不能講點道理啊,平時大多時候都是去你家的,過年怎么還要去?”
“過年和平時不一樣。”
“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
“不去就不去,我自己去。”
在超市里置辦年貨,都能聽到這樣的爭論。
過年到底去誰家過年,對很多獨生子女來說是非常難以選擇的一件事,往往說到這個話題,總是離不開爭吵。
1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有很多人認為一定要回到父母家才是團圓,但對現在的社會實際來講,卻存在很多的不可能。
有這樣一條新聞,妻子準備回娘家過年,車票都買好了。可老公卻不同意,偷偷的把妻子的票藏了起來。妻子離娘家比較遠,一年可能也就回去一次,但是丈夫不同意妻子在過年的時候回娘家。最后妻子一氣之下,以死相逼,差點自殺。
本來男女是因為愛走到一起,也應因愛而走下去。但因為過年回誰家的問題,導致了多少夫妻吵架離婚,可以說,過年回誰家,成了最考驗夫妻感情的時候。
朋友思思是遠嫁過來的,經常到了過年的時候,她的老公就帶著她回了娘家過年。
她告訴我們,本來她都沒這樣想過,想著一年能回去一次就可以了,更別說奢望過年的時候回去了。但她的老公告訴她說:我的父母我們經常見,但你的父母我們一年能見幾次,過年回去有什么不可以?
思思覺得很欣慰,畢竟自己的老公這么愛自己,自己的公婆對自己也不錯,她感到很知足了。
2
要說過年最牽掛的是什么,是親人,最感動的是什么,是和親人團聚。
同事張姐是南方的,丈夫是本地人,到底回誰家過年,兩個人也爭吵過,后來兩個人達成共識,就是輪流回家,今年回你家,明年回我家。這也是現在很多人的做法。
但是,即就是商量好的事,也會出現變化。
一次過年,張姐的母親生病了,她特別牽掛,在婆家待了幾天后,帶著丈夫孩子回了娘家。
過完那個年后,她和丈夫說:兩邊的父母越來越老了,我們有一年沒一年的,對誰都不好。
現在的他們,也不考慮回誰家過年了,把假期對半分,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
雖然花銷變大了,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是變不了的。
畢竟,一家團圓就是年。
?3
就和春晚上楊紫和佟大為演的小品一樣,越來越多的父母也知道孩子過年去誰家的艱難選擇,有的勸孩子去對方家里過年,有的干脆出去旅游,不給孩子添堵。
即就是和網上說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一樣,父母也會擔心因此而導致孩子夫妻關系緊張。
夫妻在為“過年回誰家”吵架的時候,其實父母也在做著激烈的思想斗爭,想在過年一家團圓,也想孩子都好好的。
不管誰的父母,他們都不容易,過年了,就不要讓夫妻之間的矛盾讓他們操心了。
你們可以輪流坐莊,也可以把假期分為兩半,或者兩個人有更好的約定。
常回家看看,或許比過年回家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