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以今昔昨
上學時,班級里總會有一個同學,起的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犧牲午休,舍棄玩耍,認真聽課,仔細做筆記,但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
其實我覺得如果真是傾盡全力還是學不好,那就應該轉移注意力,多接觸其他東西,沒必要非要死盯著成績,因為人生真的不只是比成績。
中國式教育重視分數,但實際上到最后決定人生高度的不僅僅是成績,或者說不全是成績,上學確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學校里的經歷,不應該只會學習,還應該學會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學習與人相處,鍛煉口舌等等。只是學生和家長未必能看得到,就是看得到,也未必做得到。當然在國情下,我們需要隨大流,追求分數,但不能強求。
放遠目光來看,社會上那些精英群體,一部分是曾經的學霸,另一部分是那些成績不是很突出,但興趣愛好廣泛的孩子,簡單來說就是有點特長。比如:畫畫,唱歌,善于溝通,敢于發言,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等等。唯獨那些只會學習,卻總也學不好的人多數會在社會最底層。
我高中時的同桌,學習成績不好,但喜歡交朋友,家里有事情都是他找人擺平。當時我們都覺得他不務正業,可大學畢業后,他靠自己的人脈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交了一幫有“價值”的朋友。而那些所謂的聽話的好孩子,還在按部就班地“走流程”。差距立刻顯現出來。
另一個同學正是那種勤奮努力,成績不理想的人,上學時,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不與人溝通,不合群,沒有興趣愛好,到最后也沒能考上好大學,畢業以后,沒有特別突出的一技之長,到哪都是只過了試用期就沒了下文。
那些學霸,最終成了社會精英。那些上課偷偷在教科書上畫簡易畫的同學,最終成了各行各業的設計師。那些好交朋友的同學,最終成了人事公關。那些侃侃而談的同學,成了公司領導……只有那些悶頭學習,卻學不好的同學,碌碌無為。
如果能早點意識到成績不是全部,早一點調整自己,在學習的同時能夠發現自己的愛好,有針對性地培養興趣,在以后的工作中,至少會增添一點輔助價值。甚至會多一個選擇。
再來看那些死讀書的同學,他們的平庸是有跡可循的。盡全力還是學不好,說明他們不會舉一反三。既然學不好,卻還是堅持學,不去考慮別的選擇,說明他們不會變通,認死理兒。所以即便是走上工作崗位,他們仍然一條路走到黑,自然不會成為佼佼者。
面對中國的教育國情,我們無法逃出某種規則,只能迎合,但不要過于專一。現在很多家長逼著孩子去補習文化課,不給孩子私人時間,導致孩子生活單調,技能匱乏,如果學習好還不錯,倘若學習不好,就是全盤皆輸。
人生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剩余的三分之二是要使盡渾身解數去奮斗的,成績固然是人生的一個基礎,但這個基礎不應該單一化,要多元化,才不至于后半生因成績不好而土崩瓦解。把一生賭注在不擅長的學習上風險有點太大。
上學時候老師總是說,要不你就好好學習,要不你就玩出花來,當時總是感覺是對那些淘氣學生的一種嘲諷,但現在看來,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玩出花來也是一種本事,也可能成為吃飯的技能。總而言之,我們總得有一樣做得好,要么學習好,要么有點別的愛好,萬萬不能把一切賭注押在一個自己不擅長的方向上。
要么做一個學霸,要么玩出花樣,死讀書毀一生啊。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