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國內的哪個城市來到這兒,你都會覺得倫敦的路很窄,非常之窄。兩輛車并行,險些就要臉貼臉;雙層巴士拐個彎,分分鐘要沖上便道的節奏。如果你坐在雙層巴士上層的第一排,這種感覺會更加明顯,一定會錯以為車已經騎上了路牙兒。
路是否真窄,我實在好奇,甚至專門去查了資料:在英國,一般道路行車道寬度差不多3米。果然窄,能比國內窄出半米來(國內一般道路寬3.50米,主干道和高速公路車道寬度3.75米),而到路口處,車道會變的更窄,往往剛夠轉彎。路建成這樣的原因,一個是島國地兒小,建筑老,道路不便拓寬,另一個目的就是強制車輛在路口減速。想必沒幾個人眼瞅著車道如此之窄,還一個勁狠踩油門的。如此一來,行人過街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路窄且車速不快的情況下,小剮小蹭可能常見,卻也不至于要命。也許這就是為什么近幾年英國全境每年因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都可以保持在兩千人以內。還真別說,這種犧牲速度確保安全的做法,還真是符合英國人保守的行事風格。然而英國的司機還是經驗老道的,即使路窄,人多,還開不快,他們還是從容不迫的享受著四個輪子上的紳士時光;正如北京的司機,能邊喝茶邊駕著二十來米的“長龍”往來自如的穿梭在早高峰中。
在英國開車其實并不難,只要做到兩點,就基本上可以所向無敵了:分得清左右,轉的了環島。
之前講騎車的時候,已經說了適應道路走向對行人和騎行者的重要性,而開車上路——坐在一個更具殺傷性的四輪鐵殼中,就更要時刻記得分清左右了。坐在汽車里,分清左右不光是靠左行這么簡單。道路是鏡像的道路,汽車也是鏡像的汽車。在拉開車門的那一瞬間,就注定一切都是反著的。英國的汽車都是右舵。剛坐上一輛右舵車時,左手換擋,右手開門暫且不提,車開起來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向左跑偏。一個不小心左側的后視鏡很可能會擦破點皮兒。之前開左舵時,因為人坐在左側,所以潛意識里判斷的“正中央”其實是有點偏左的傾向。而在開右舵車時,如果車在你眼里看起來像是在“正中央”,那就說明你指定是偏左了。不過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慢慢適應唄!
在英國開車,另一個需要攻克的難題就是轉環島。英國的環島真是多,基本上沒有哪次出行遇不上環島。各種各樣的環島有大有小,大的和國內常見的差不多,小的小到像個凸起的井蓋兒,圓呼呼的墩在小路口的正中央。作為一個駕齡不久,手有點潮的新司機,之前在國內開車時,我最憷頭的就是環島。進的車、出的車,個個油門踩的都理直氣壯,弄的我總是走也不是,停也不是。每次都是硬著頭皮進,憑著運氣出。能從環島里毫發無損的轉出來,我都感覺自己實在是傻人有傻福,心里默默感謝老天爺的不殺之恩。所以剛在英國開車時,一聽到導航報告前方有環島,就條件反射似的手心冒汗。但慢慢發現,在英國轉環島是講規則的,并不是憑運氣:環島內的車擁有絕對的優先權,環島外的車必須在進環島前停下觀望,如果環島內有車,就一定會等車出來后再駛入——不是減速,是停穩;不是搶,而是讓。于是,這樣的環島,成了一個不用通電的“信號燈”,秩序是驅動它運轉的動力。島內的車轉的踏實,島外的車也等的寬心。
光是分的清左右,轉得了環島,車開起來是沒問題了,可似乎還稱不上是四個輪子上的紳士——在英國開車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守規矩。
英國人是最喜歡講規矩的。喝茶有喝茶的規矩,吃飯有吃飯的規矩,什么場合穿什么衣,帶什么帽兒,都有講究。開車上路,規矩自然也是少不了。但英國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并不覺得守規矩是約束,他們以守規矩為榮,有規矩就是受過教養的體現,不懂規矩禮貌的人,頂好不出來交際,免得丟人。這種思想打小就牢牢釘在他們腦子里,于是在規矩面前,沒人想去耍個小聰明,抖個小機靈。英國人也是最客氣的。規矩守不守得好,第一步是自覺,憑自己的羞恥心監督;第二步是公德,透過公眾的眼睛監督;最后一步才是威懾,通過法規來監督。就好比最常見不過的限速攝像頭。有些地方的攝像頭藏著掖著,專門拍你個冷不防,而英國的限速攝像都有明顯的標示,還生怕人們看不清,專門把限速照相機安排在統一的黃色盒子里,數它最顯眼,老遠就能看到。這樣設置的目的并不是罰款,而是提醒人們看到它就自覺減速吧。所以在英國開了很多次車,即使并沒有格外小心,我也從沒吃過罰單。講規矩為的是有秩序,規矩只是善意的提醒,并不是惡意的懲罰。
我不知道是用了多少年,才讓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都養成了一種自覺遵守秩序的習慣,只能是由衷的佩服。別的不說,單說開車,英國路上,來往的大多是駕著四個輪子的紳士,并非搶著通行,而是搶著禮讓,這讓路上的一切也都變的簡單順利,駕駛感一路飆升。
城市里,黃色的網線真的起到了黃色網線的作用,即使前方是綠燈,也沒有一輛車會竄上去占用;高速上,超車道就是超車道,沒有超車道的時候就得乖乖的跟車。你時常會看到一輛大車引領著一長串小車慢悠悠的在國道上行駛。前車嚴格遵守針對大車的50英里(差不多80公里)限速,后面的大隊人馬也性子極好,恭順的一個跟著一個,沒一輛車按喇叭,直到遇到超車路段,后面一串兒昏昏欲睡的小車才一個個撒丫子奔走。再到更窄的鄉間小路,雙向單車道,遠遠看到對向來車,就會提前找個錯車位停下,主動讓對方先過。沒有標示,沒有交警,沒有攝像頭,就是這么自覺。我有時甚至覺得,這樣的紳士風度變成了一種良性“競爭”。大家不是搶著通行,而是搶著讓行。抄著了讓行的機會,才稱得上是紳士嘛!錯車時,兩個司機還會相互揮揮手,似乎在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百年修得同路行。這樣的路,雖窄,卻也暖。
比起輪子上的紳士,走在路上的人,就隨意的多了。英國人從不以橫穿馬路為恥,有誰會想到,“中國式過馬路”竟在英國被發揚光大了!不管是車水馬龍的鬧市區,還是罕有車行的居民區,行人這馬路過的那叫一個隨意——面不改色心不跳,見縫插針。站在原地等燈的,不是外國人就是外地人。而司機也只是一再減速,按喇叭的并不那么常見。如果非要為這個現象找個理由的話,那就是因為在這里,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道路的主人永遠是行人——行人的方便和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使在國際大都市倫敦,也少有能讓汽車一路暢通的高架橋和封閉路。巨大的水泥墩會擋了行人眼前的景,堵了行人腳下的路。在英國,汽車永遠讓著自行車,拐彎車永遠讓著直行車,所有車輛永遠讓著行人。每個駕駛者下了車,都會是行人中的一員,所以這種禮讓順理成章,習慣成自然。英國的道路并非以車為本,而是以人為本。在以人為本的道路上,愿你路走的踏實,車開的暢快。
(圖片來源于網絡)